生活|建功神社

陳 摸摸
交換日記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Nov 6, 2019

從物件樣貌的流轉觀看時代價值的演進與歷史文化的融合。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土地系夫妻最近不太能夠出遠門,把心力都放在北市附近與山林有關的有趣事物,這一串故事長長的線頭都要提到草山水道。

因為草山水道走到了圓山水神社又走去了臺灣神社。

因為臺灣神社又走去了二二八公園,看見了銅馬,因此挑起的護國神社的查探。

為了查護國神社的銅馬,所以一併查找了北市的神社線索。

建功神社社紋

雖然二二八公園內的銅馬社紋明顯不是建功神社的,但發現建功神社仍有殘跡,而且就在南海植物園內。

於是趁著周未抓了臺灣神社石燈籠與紀念砲,還順便逛了一趟建功神社。

又是一趟原本以為簡單就可以帶過的建功神社,但一查也是裡裡外外都是有趣的資料,不免俗地必需切分一下:

▸▸ 從苗圃到台北植物園
▸▸ 從建功神社到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 井手薰
▸▸ 今日的建功神社
▸▸ 明日的建功神社

GIS 1898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 / 1919台北市街全圖

提到建功神社就會進入台北植物園。

▸▸ 從苗圃到台北植物園

1895年(明治28年)台灣總督府殖產課於為了瞭解台灣樹木性狀及配合造林需要而研議成立苗圃,於是在12月30日選定臺北府城小南門的大日本帝國陸軍用地作為苗圃用地。

▸▸ 從建功神社到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位於苗圃旁的建功神社在規劃時定位為「台灣的靖國神社」,有別於1942年落成的護國神社,建功神社入祀者並非限定於軍官,而是更廣泛的以「因公殉職」的死難者為主。

神奈川大学

翻看舊藉時看到傻眼,沒有什麼神社相關的史料,反倒是滿滿的入祀者名錄,人員來自日台,依所屬區域分頁收錄。

入祀者占最多數的屬軍夫之外,也包含警察、官吏、公務員、保甲壯丁團員、消防組員等。此外,也有極少數的醫官之妻、看護婦等女性入祀,神社落成時,入祀者日籍12,159名、台籍2,981名、原住民210名,共15,350名。

神奈川大学 絵葉書付属資料 建功神社誌

建功神社的成立是追念死難者:

1902年起招魂祭例年在台南舉行。

1907年創建台北辻利茶舖的三好德三郎倡議在台北舉行「招魂祭」。

1908年起在台北祭祀濁水溪以北的殉難者,稱「台北招魂祭」。
(台北招魂祭的地點初期在城內的武德會廣場、苗圃等地搭建臨時祭場舉行)

1914年起固定在台北新公園舉辦。

1925年統合各地招魂祭,以九萬元經費在台北興建全台性的「招魂社」。
(台灣總督府舉辦許多慶祝活動做為「始政三十年紀念事業」)

1926年4月在新公園、植物園、園山等地擇地,最後選定在植物園興建。
(即台北武德殿、商品陳列館之間約四千坪的空地,4月30日舉行「地鎮祭」)

1927年7月動工。

1928年1月12日宣布招魂社的社號為「建功神社」,並於同年7月竣工,並在同月14日上午八時舉行盛大的「鎮座祭」。
(神社的左右側廊在1930年完工)

GIS 1930台北市地圖 / 1947台北市都市計劃用途分區圖 / 1966台北市都市計劃分區使用圖

1945年台灣光復後,許多日治痕跡被大力抹除。

建功神社的鳥居與參道何時被移除並未有詳細紀錄。觀察〈1947台北市都市計劃用途分區圖〉地圖可知建功神社在光復後的兩年間已經被移除。

而1954年教育部籌建的一系列總稱為「南海學園」文化設施時,從〈 1966台北市都市計劃分區使用圖〉則可證知1955年9月18日時國立中央圖書館復館後,總館位置設於此處。

神奈川大学 台湾建築会誌 第四輯第一號 社団法人 台湾建築会、1932年1月

當初找尋北部各社的社紋時看到建功神社的絵葉書,覺得它太有個性了!因此激發想去尋找舊跡的動機。

▸▸ 井手薰

稍事搜尋,發現建物設計者也相當有故事。

井手薰在台留下不少作品:

參與設計
• 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

主要設計
• 近海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1915年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 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
• 臺北高等學校校舍與講堂(1928年)
• 臺北帝國大學校舍群(1928年)
• 建功神社(1930年)
• 警察會館(1930年)
• 臺灣教育會館(1931年,今臺北二二紀念館)
•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講堂(1932年)
• 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1934年)
• 臺北公會堂(1935年,今臺北中山堂)
• 樺山資紀總督臺座(1936年基隆車站前,臺坐上銅像在戰後改為蔣中正)
• 台北市役所(1940年,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 三十四銀行
• 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1936年,位於石門古戰場)

中研院 臺灣人士鑑(臺灣新民報1937)/ 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産業史(1940)

井手薰 (1879–1944)日本岐阜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第二年進入「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再兩年進陸軍任工兵少尉,1911年森山松之助擔任總督府的建築設計與建造,辰野遂將井手薰推薦給森山。來臺後任總督府土木部技師,1919年升任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長,同時到歐美訪問一年多。回臺後歷任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市區計畫委員,1929年任臺灣建築會首任會長,又被任命為總督府官房營繕課長。在臺第一件作品是濟南路長老教會。其他重要作品有臺北公會堂(1936,今中山堂),臺北地方法院(1934,今高等法院) — 李乾朗《20世紀臺灣建築》

不少圖片、資料都來自於台灣建築會,往上追源發現原來是井手薰建立了台灣建築會,也參與大量藝文活動並且積極寫文投稿,對台灣的建築界有不少啟發。

神奈川大学 台湾建築会誌 第四輯第一號 社団法人 台湾建築会、1932年1月

建功神社落成時有幾項爭議。

日本國內的生活方式已經相當程度西洋化,例如:西服丶西餐丶父母的稱呼。神道建築之前也充分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為什麼公眾不批評這種外來文化的時候,還要批評我在建功神社中引進的西洋建築方式?〈永遠の芸術に対する無理解〉《台灣日日新報》井手薰

爭議之一就是造型異於日本傳統的神社文化。

建築規制完全沒有遵守神社形制規範使用神明造、流造等樣式,連設計者本人都必需撰稿投書澄清自己的理念。

神社一直被視為殖民者奴役或展現威權的一種表徵,但在井手薰的設計中巧妙地結合日本、台灣、中國、西洋的風格,看到建築物蘊含的是比只看殖民地建築支配和被支配的意味的更豐富內涵。

除了造型,建功神社的另一項特殊之處是材質。

井手薰因應台灣氣候及降低成本,使用鋼筋混泥土作為主要建材。除了一改神社多以木造的傳統,大量使用使用混擬土的技術甚至超前於當時的日本本土。

先前在查找臺灣神社資料時也看到因著台灣潮濕氣候,使用傳統木製的臺灣神社木柱被嚴重蟻蝕的照片。建功神社能一直保存至今,在材質與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功勞。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 今日的建功神社

光復後建功神社被國立中央圖書館置入,而後央圖為擴編後搬走,目前使用此建物的是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一地建築不過百年光陰,已經流轉數個名字。

神奈川大学 原資料種類:絵葉書

雖然百年流轉過後,今昔的名稱早已連結不上此建物最初的建造動機,但根據新舊照的比對,還是可以找出不少過往的痕跡。

神奈川大学 建功神社絵葉書 建功神社社務所

從建功神社飛行機より瞰たる境内可以比照觀見参道、鳥居、本殿,神苑の全景。由外至內依序經過參道、鳥居、神橋、手水舍、拜殿以及位於最深處的本殿。

神奈川大学 台灣建築会誌 第四輯第一號 / 石橋現況

混合日台風格的鳥居在戰後即被拆除、舊件去處不明。

神橋上半部扶欄被全數拆除,下半部橋面、橋柱仍是舊件。原本植有大樹的區域,華蓋亭亭的綠樹被全面移除,建起目前所見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大門。

神奈川大学 建功神社絵葉書 建功神社社務所 /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或許是因為風格造型不全然日式,因此讓建功神社在政權及主流意識移轉之後未被大量破壞而保存下來。

進入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後即可見舊式的西洋式庭園、方式水池,但建功神社的舊貌被大幅改造,若不是有舊照比對,很難想像目前極富中華民國色彩的建物前身竟然是日本神社。

現存式樣是1960年時改建而成的,其中神社本殿的圓頂式屋頂被覆上黃瓦並加圓形攢尖頂。黃瓦尖頂因貌似北京天壇祈年殿,又被稱為小天壇。

幼時來植物園只覺得此處充滿了中國風,從沒想過這頂中華民國美學的帽子是戴在日本神社的頭上。

此外,除了圓頂加蓋,側邊的廊道都已不存,主體建物內不管是內部與外部都有大面積的改造痕跡。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公所站位置是建功神社噴水與手洗的舊址。

神奈川大学 台湾建築会誌 第四輯第一號 社団法人 台湾建築会、1932年1月 / 臺灣歷史珍藏e點通 建功神社鎮座祭紀念寫真帖

本殿前的神池和手水舍結合的相當巧妙。

長方對稱的神池在拜殿前方設置了圓盤狀噴泉,從鳥居向本殿望是噴泉(左圖),從本殿處向外望則是水手舍(右圖)。由照片觀察兩者水流應是連通的,水手舍的水會向下流,成為噴泉水後流入神池。

觀察他者遊記,早期噴泉與水手舍被拆除後的原處設有屏風,但不知何時屏風也被移除。目前可由神池位置去比對出原址,有心人士可在噴泉、水手舍與花台的空位一處對比舊照懷舊一番。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內部展場 / 神川大学 建功神社

內部空間也做了相當程度的改造。

由外觀可知大部份的對外窗被封閉,內部除了拱型門柱未被拆除外,整體挑高的空間被一切為上下半部、隔出二樓換取空間利用,並移除地面墊高的祭壇空間與連接祭壇的樓梯等。

基本上整體空間具有神社風格的內部裝置全部清空。

神川大学 建功神社神壇 /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內部展場

原本拜殿室內半圓拱處各設有三個圓形飾,拱柱上方原有菊花浮雕紋、頂冠帶則飾有許多凸出小方塊。

經過今昔資料照對比,細節的部份只要帶有日本意象的都有相當程度的抹改,菊花浮雕紋全面被抹除替換成梅花紋。

抬頭一看,圓頂更是驚人(的醜)。

無意抨擊中華民國美學,素素的也很好看,為什麼要塗成這樣。

中國國民黨黨徽vs.中華民國國徽

青天白日的意象表達在中華民國國徽及中國國民黨黨徽中的不同處在於「白日」的大小;國民黨黨徽的青天白日與邊緣相連,十二道曙光直接觸及外環、而中華民國國徽未觸及外圍。在比例上是完全的不同。

白日與青天比例多寡有其意涵:

中華民國國徽青天大於白日,象徵青天廣闊無邊,白日高遠則是遠有先人、歷史意涵,代表中華民國全體,勿忘歷史先賢先烈為民犧牲奉獻。

中國國民黨黨徽中白日廣大代表中國國民黨先賢同志革命精神,猶如太陽般強烈不熄,革命態度寧死不屈。

如果說此建物前一使用者是國圖,哪為何這個看來很像是黨徽的東西要放這裡?怎麼樣也是放國徽比較說的過去吧。

回頭一看還有孫文的博愛字跡。

中華民國美學讓人無言,直想逃離。

往外走,回到神橋旁仍可見建功神社的玉垣舊件。

未帶有太多裝飾與風格的石柵欄未被拆除,左右兩側向旁延伸,大部份仍繼續守護著建功神社。

▸▸ 明日的建功神社

今日的建功神社說到底已經有點面目全非,這可能也是這塊土地正在發生的悲歌,因為傷痛或某些操作而抹除歷史。

不知道為何一直想到一個不是那麼合適但一直浮現的比喻。

修杰楷在與賈靜雯結婚前曾上過康熙來了節目,當時修杰楷被問到賈靜雯單親媽媽的身份會不會是一個障礙時他表示:「我不覺得這是一個障礙,這是她人生的一部分,靜雯的孩子我也會一起愛。」

臺灣的歷史教育好像總是會在這一處斷片或空白?

面對歷史就事論事;面對傷痛才能療傷止痛,這才是最重要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