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哈盆古道南勢溪烏龜島

陳 摸摸
交換日記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pr 7, 2020

--

張公想帶童舟共濟的小朋友們去野營,週日與小夥伴們去南勢溪找營地。

至於為什麼叫烏龜島?

2002年少數登山文章內有摘要這個名稱,但仍然不知從誰開始稱呼起。回程時向龍頭討教,龍師傅說「水繞著飄一個島不覺得很烏龜嗎」。

南勢溪曲流所夾的小山峰,以一種形像式的稱謂法,叫他「烏龜島」。

許久未見的安心良駕車帶老賓、老龍、大頭與阿摸總共五員。

實際路線為登山口→哈盆古道→波露南山→見招拆招下到南勢溪→獵人營地→釣魚路→哈盆古道→登山口。

2015前有來過哈盆的人一定會覺得這裡怎麼變哪麼多?

之前跟小芬、小健等來露營,覺得路超好走的!但從15年蘇迪勒颱風重創古道、造成山徑大量位移後,來古道戲水尋路的人就大量減少。

中央氣象局監測儀

哈盆越嶺步道原是大嵙崁群泰雅人從大甲溪上游遷徙到烏來山區的社路,也是泰雅人漁獵的獵徑;在清光緒年間,此線段曾被整建過,當時由宜蘭縣叭哩沙(浮州堡)開工,途經大粗坑 、雙連埤越阿玉山 (文山堡)走出後抵達台北、日治時代日人修建為巡防線並設置隘勇駐守的警備道越嶺路。

哈盆越嶺道穿越中嶺山,沿途有舊哈盆部落,在泰雅語hbun意即是「河川合流的地方」,這一大範圍包括大部落、中部落、下部落,內有砲台、駐在所等人文史跡。

哈盆是台灣地區少數保有低海拔原始闊葉林林相的區域,動 、植物資源都相當豐富。

經過氣象局監測儀時,小夥伴們還撿到長腳蜂的蜂窩。

波露南山 森林三角點補C

抵達波露南山前有見到「歡迎光臨」布條,小夥伴們隨口答上「曾老師來過」。

抵達時看到這顆基石好特別!龍師傅很快就幫忙解答這是「自然石基點」,第一次見到這種類型的基點。

波露南山 森林三角點補C

回程一查,才知道波露南山補山C森林三角點基石是2018年曾乙申先生與隊友一起發掘出土的。

自然石面上刻有「十」字與「森林三角」與「山」字樣。

波露南山 森林三角點補C

四員相當認真的在討論自然石基點,我喊一聲「要照相了」突然四個人同時抬頭很認真的看我。

額外一提,三角點重新出土真是件令人振奮的時刻。

借看獵人百寶袋

自波露南山往東南方向尋稜而下,沿路看到不少獵人仍活躍的痕跡。

鏽蝕嚴重的捕獸夾被掛在樹上,大家靠近一看發現上面有骨頭。

阿彌陀佛,看來是隻山羌。

原本想從鞍部直接下切到南勢溪,東看西找直接下切的路都有二米左右、約75度的落差。

放棄不好走的路往烏龜島上爬,找尋相對乾淨的路下切。

山林老司機龍師傅覺得應該有獵路啊!找到一個破口,四員手起刀落、手起刀落、手起刀落,再加上抓一下樹、滑一下路,就抵達南勢溪底。

南勢溪

抵達烏龜島南邊,分不清楚是龜頭還是龜屁股的位置。

不虧是南勢溪,溪水非常乾淨、清澈,明顯可見溪水中有翻騰的銀花,水面下都是滿滿魚群。

有魚就有釣魚的人。

稍事休息,各自午餐。

今日運氣還不錯,連日大雨不止,今日早晨僅是陰天。觀測預報則是預估三點後開始下雨。

(個人)最不想面對的時刻還是來了。

小夥伴們笑的挺開心的,個人不是很喜歡玩水,加上冬天玩水又是一種讓人很想直接身體說不要的事。

沿南勢溪一路往北上溯,溪水大至都在膝蓋以下。

若不是怕冷,南勢溪水真的非常澄淨,即便水流成波,仍舊帶有一定的透明度,眼睛可直視溪底的石頭。

沿溪上行時遇到兩名漁人,上前攀談,對方相當親切分享路徑資訊(至於有沒有釣到東西似乎不好說?南勢溪好像是禁魚區)。

此次路線龍師傅與老賓似乎在受訓期間有來過,兩人對於濤濤洪溪難渡岸的峽谷有相當深的印像(連180的阿Sir都難渡的地形)。

似乎多次颱風帶來的地形變遷,使得河底墊高、水面降低,峽谷看來似乎可以直接渡水而過。

五人小組派出最高代表安心良當量測,當老良一邊走一邊喊到哪裡時我心裡真是崩崩跳。

「到我肚臍!」

到老良的肚臍不就到我胸下了嗎!

事實證明我的肚臍很高,雖然沒有濕到胸口加上人漂起來,但是內褲全濕。

抵達老賓想踏查的營地。

看來是個好地方,已有前人使用;真心想咒罵不把垃圾帶走的人。

垃圾。

南勢溪與波露溪交匯處可留意布條,此處有釣魚路可直接切回哈盆古道。

沿路老賓跟大頭拔拔討論這行程是否適合小孩時?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意見!說真的,我還真沒想過自己會是保守系的家長,但我覺得這路底不太適合中年級以下的孩子。

家長心臟要很大夥啊!不然就是保童黨要夠多。

走回鞍部雨勢轉大!稍事中點休息時,龍師傅直接衝進搭好的樹葉棚躲雨超可愛的。

預報滿準確的,真的是三點多就開始灑水。

下山時大家一起蜜廚後解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