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縱走飲食規劃V2

陳 摸摸
交換日記
Published in
Feb 20, 2024

吃飯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年節有7天6夜的縱走行程,全程為各自打理飲食,晚餐除了自家二口同時納入龍老大,咱仨一併處理。

準備縱走飲食滿需要行程來累積經驗值,並從自體(或他人)實驗中去調整準備的需求值(以及從隊員行為中學習可應用於自體的部份)。

我開菜單一直都是以「三具」為主體考量,最好是能具備蛋白質、澱粉以及纖維質(另外需考量水源、行程難易、氣候等)。器具方面當然希望越節約越好(個人不是很喜歡帶臉盆)(我的缺點是量常抓不準,因為我真的覺得吃這樣就夠了)。

這回三人六晚為臘肉青蔬、紅燒肉、打拋豬、薑汁麻油豬、打拋豬、腊腸飯,器具為Trangia Mess Tin 209、Snow peak小鍋、SOTO SOD-331。

食材總重為3663克(每人1221克),主要為山下處理好蛋白質真空密封後上山隔水加熱,纖維質部分則是以乾燥蔬菜替代並輔以青汁、炊具約700克。

反省一下這次的食糧準備。

也是會翻車啊,只是沒整台翻。

第一、二天的白飯還在適應期都有點夾生,二位食客都不太敢抱怨的默默咀嚼很久才吃完晚餐(第一天海拔上去了但水放不夠、第二天是偷懶不想隔水加熱直接把調理包塞進去結果燜飯時熱源不足),直到第三天龍老大在我開煮前交代「水多放一倍」。

人家知道啦XD

以後海拔2000以上水量直接1.5倍、3000則直上2倍,燜飯時間至少要30分鐘並且要確保熱源沒有逸失。

這趟行程前半段最期待的就是晚上看沅峰怎麼烹調香腸(水煮香腸一直讓我覺得像是某器官)

第二項要反思的是蛋白質分量不足,男性預設70~80克,但這建議量是針對一般人,針對登山的強度有點不夠支應(龍老大應該都被我餓瘦了),下回應該直接拉到140克。另外目前的供餐方式已經太極簡(一碗解決),食後應供湯水做為收尾(洗碗洗鍋補水)。

第三項是乾燥蔬菜雖然輕,但說不上來就是有點稀微感,總歸是少了點吃食的樂趣(但觀察這幾天咱仨都有好好幹大事,纖維質在乾燥蔬菜的支援下應是足夠)。

另外,下次除了發蔬菜汁之外,應該連維他命也同時發一發。

第四項則是取材自阿比的義大利麵,規劃菜單時至少要有一、二餐可以是快速開飯的選項。這回第六天趕到瓦拉米時己天黑,為了等飯煮好,等了50分,陸續看到夥伴都咻咻地在開飯了,只有咱仨等到人生都枯萎。

這回自製真空調理包算是滿成功的?看來以後不用花錢買好市多了?雖然少了化學加味比較容易壞,但冬天山上是大冷藏室。

若是擔心食材壞掉,出發前至少讓調理包冷凍三天以上,出發時用保溫袋裝食材外,也可以放瓶結凍水與保溫袋與食材一起存放(上山融了就當水喝、保特瓶也可以當裝水容器不會虧的)。

至於這回的早餐全程採燕麵泡鹹湯粉包,說真的,一定要選山下就暢銷的品項,像是茅乃舍(真是有夠好吃也是有夠貴)。

燕麥之前就想試了,這回在份量上是老張50克、我40克,從進食完畢後算起大概可以撐三小時左右,之後的動能就要靠不停補小零食支撐(直到午餐)。

這回的行動糧也很簡單,完全就是綜合堅果加上各種果乾。能量棒有準備個六、七條,除了可當行動糧也能做急速午餐。

這回看到五香帶了乳酪條這樣的零食,好聰明啊(有鹹有熱量)!還有風乾的剝皮辣椒!也是好聰明啊。還有楊桃乾,這個好,除了食用也可以泡水增加風味。

在午餐方面,14包乾燥飯最終剩了8包下山,看來我跟老張真的都不是很喜歡吃這玩意兒。雖然尾西已經很美味了,但後幾天若是不攪點肉鬆,這飯我還真吃不下口。

另外,便利店的選項越來越多,好夥伴Q丁香腸跟溏心蛋都是不錯的選擇(也有鐵蛋、雞胸肉,最近甚至還有蔬菜)。

最後則是這回發現的無印良品米果棒,驚為天人的喜歡耶!口感十足而且超級耐壓,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貴吧。

關於輕量化或是新形式的登山,近來的想法是:你容忍與你本來立場不同觀點的能力愈大,你就愈有能力去理解複雜的論點。

近幾次出發都還是在做裝備微型調整,這過程與其說是往輕量化靠近,不如說是更瞭解自己想用或是能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山中前進,讓自己走得更遠更久。

我想減的不是重量,而是想增加更多的舒適性跟安全度。

行程中輕量化這回事,其實是事前收集資訊並計算精密的成果。功課做的越足、自我理解越透徹,輕量(減量)才越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