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念到實踐 — 關於社區的故事

Helen Leung
HealthyStreetLab@ShamShuiPo
6 min readJul 30, 2018

點解要行街?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 提出街道作為公共空間的概念,街道的功用多於單純地連結不同目的地,作為另類觀賞城市面貌的窗口,更是人對空間產生情感,建立歸屬感的重要場所。要不要行多步,與天氣,人流,或個人身體狀況甚至街道設計,可達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行多步實驗室希望達到的,是讓街坊更享受步行的體驗,行多步,健康d,更可以借此機會讓街坊都能參與建立社區,以用家角度提出他們的需要。

“The street is the river of life of the city, the place where we come together, the pathway to the center.”

–William H. Whyte

社會創新 以同理心出發

從3月開始的healthy social lab開始,我開始以一個labber身分觀察深水埗街道,透過步行捕捉深水埗在日夜下的光影變化、空氣的氣味、和社區的溫度。

好友路之鍊成

街道觀察資料

我們觀察到推車人士往往在鬧市中穿梭,有時更因為行人路空間不足而需要使用馬路,對推車人士或駕駛者都會構成潛在傷亡風險。所以我們提議試行好友路,在行人路上設置一條以推車人士優先的通道,讓他們能安全地運送物件。

深度遊深水埗初體驗~

以關懷為出發點,我們希望這個實驗能夠以空間設計支援需要的族群。可能你會好奇為什麼不是深水埗街坊? 我們認為,行人過路安全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需要關注的,是一群在社區隱形的一份子 — 包括輪椅使用者,送貨人士或清潔工人。

深水埗街頭的清潔工人

透過訪問,深入了解推車人士的狀況,逐步改良好友路的方案。期間實地考察,與街坊閒聊,慢慢累積對居民生活習慣的小知識。實驗固然有成功及失敗之處,每一個小發現都是寶貴的一課。

第一課 — 以好奇心 收集社區裡面的大小故事

與陌生人聊天,最難的應該是打開話匣子的一句: Hello~ 每次行動日,街訪都會有一種”老尷”的靦腆,其實街坊都很友善,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多聊幾次就發現怕dead air 是過慮了:)

記得第一個行動日,我們在荔枝角道邀請途人一起感受推車的感受。其中兩個重要的元素,是手推車和紙皮,之前一直忐忑不定,會不會借不到呢?借不到就跟街坊租吧..

行動日1 : 粉筆版好友路
行動日1 :一分鐘速遞推車體驗活動

當天我們走進五金店問老闆借手推車,老闆很爽快答應免費借手推車和紙皮給我們! 雖然他大概心裡納悶: [呢班後生仔係咪玩到無野好玩…玩紙皮啊(下刪一萬個問號?????)]

建立關係,產生信任最簡單的辦法 — 微笑:)以好奇心,微笑融化陌生感。:D

第二課 — 打開觀感 重新認識社區裡的人和事

有時習慣在同一個空間生活,對於日常所見的人和事好像麻木了,失去重新發現意想不到小節的好奇心。其實當我們重新開始以清新角度察看環境(seeing with fresh eyes) ,你會發現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小驚喜。

由於第二個行動日要製作街道模型,我們很興奮地去買人仔,車,小巴,電燈柱,標誌等材料。到真正下手要組裝模型,就開始問: 咦白線係貼呢度? 車路好似唔係白色實線啊…

因為希望模型可以更精準,我們開始更仔細的觀察街道的每一個小細節。街道設計看似一式一樣的佈景,設計者把對用家的關注隱藏在街景,正如社區承傳的小智慧,小故事一樣,需要多一些好奇心發掘。

1:76比例路牌!
3D 模型! photo credit: MaD Healthy Street Lab

平時多點讓視線離開電話屏幕,你會在社區空間發現很多有趣的事。

第三課 — 摒棄無知 以另一個角度介入社區

因為好友路的概念,我們開始聚焦的觀察推車工人族群; 我才開始發現清潔工人的身影在行人路上走過。

自小住在沙田,城門河旁邊只有馬路和河邊的長廊。很愧疚的是,我從來沒有好好觀察到垃圾如何從垃圾桶運送到堆填區,總是有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對於清潔工人辛勞的工作幾乎一無所知..

這個實驗猶如當頭棒喝,令我反思的習以為常,係咁架啦心理。

一個更健康,可持續的社區,需要我們更用心的理解每個現象的成因,才能開始解決問題癥結所在。

從實驗過程中學到很多,也有很多收穫呢~

收穫1 : 認識到新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收獲2:因為製作模型,我比以前更留意道路設計,街上的設使等等,每次經過模型店都不自覺地跑去看人仔,車模型。可以說是建立新的良好嗜好?!(笑)

最近看到的車模型!! 模型做得很細緻呢~

收穫3: 反思推車人士延伸出道路安全問題,其實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並非要求推車人士用行人空間就能完全解決問題。解決社區問題如是,生活如是,需要深度思考,多方面協作才是真正的出路。

總結

回到方塊一 (Back to square one) : 定義社區

對我來說,社區是指同一個區長期居住的人口,因為擁有相似生活體驗而有產生連結。而很重要的部份,是居住/生活在當區的人,他們的生活正以難以想像的方法影響社區的面貌。深水埗區很多街舖,有形形式式的店子,排檔,經營者和街坊每日的生活塑造出熱鬧,色彩繽紛的氛圍。

這個實驗室除了開拓大家對未來健康街道的想像,再次將焦點放到社區,如何讓社區每一個持份者共同參與和建構理想社區。有時街坊會說:我咩都唔識架,其實每一個意見都是一樣的重要,再微小的聲音我們都要聆聽。

實驗初期的思考框架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這句說話一直深深地印在腦海,只要用力捉緊信念,多難都堅持不放棄,總有一天會看見曙光。社區空間設計,除了服務當區居民外,更是打工仔的工作場所。對於身邊一直默默耕耘工作的人,清潔工人、小店的茶水阿姨、送貨工人、保安、這些身影一直在街頭徘徊。

為街坊營造更舒適的環境,我們需要你一同參與,發揮社區協作能量,讓大家能安全行多步,健康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