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上做實驗?

Kamwa Chowkamwa
HealthyStreetLab@ShamShuiPo
4 min readJul 31, 2018

撰文:Ken Chow (Lab Fellows)

欽州街、長沙灣道交界

說起過馬路,你是不是馬上想到一成不變的綠色人像過路燈和黃色斑馬線?或者是行人罔顧安全亂過馬路的情景?創不同實驗室跨越5個月的街道實驗匆匆過去,和團隊成員爭分奪秒探索、研究的情境仍歷歷在目。經歷過不斷的新思維衝擊、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驗過程,我衝破對馬路的固有印象,原來過馬路也有無限可能。

香港的馬路規劃一向以車為本,便利行人為次。你不難發現區區都有行人天橋和隧道,行人無法使用地面過路設施,美名則保障行人安全,變相拉長行人的步行時間和距離,遷就地面繁忙的車流。在深水埗欽州街,就有一條無人使用的行人天橋,何解?原來當初規劃失當,天橋連無障礙設施也沒有,區議員爭取設置路面過路處之後,天橋就此荒廢。

本來路是給人走的,後來車出現了,才增添道路危機。我們團隊成員提倡規劃設計以行人為本的過路設施,針對「直接」、「 安全」因素提出多個構想。我尤其想分享其中一個構思的構思過程、可行性和當中的反思。

欽州街、長沙灣道交界和欽州街、元洲街交界兩個十字路口行人川流不息,從團隊的觀察,行人由一個對角走去另一個對角需要等兩次紅綠燈,走得快的行人唯有拋下過路規則打斜過路,明明幾步之遙卻要行人等久些、呼吸多些廢氣。在欽州街、元洲街交界要走過對角更要等三次燈,這是以行人為本的過路設計嗎?日本澀谷的對角過路處聞名世界,各地例如倫敦、洛杉磯、台灣的對角過路處案例就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出路,行人能合法地在十字路口自由打斜過路,人潮也可儘快疏散。

洛杉磯對角斑馬線
澀谷的對角斑馬線

滿以為這個構思可以馬上落地試驗,解決深水埗的問題,但與運輸處、警方磋商時,才發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理想和現實總有一條鴻溝。首先,對角過路設施在香港並未有先例,需要時間研究和教育市民安全地使用新過路設施。再者,運輸處需要增加行人綠燈時間,變相減少行車時間,對車流、塞車的影響也需要仔細研究。可能你會問,如果我們一邊做實驗,同時研究可行性又如何?實驗團隊不就是應該在真實環境做實驗嗎?考慮到我們的實驗真的有機會導致塞車,教行人打斜過馬路又可能帶來安全危機和法律爭議(法律不容許打斜過馬路),我們只好擱置這個構思,讓運輸處以後仔細研究。

這個小小的構思,卻可引伸到公民參與的深層次討論。由上而下的諮詢是香港現行的諮詢模式,政策和新點子經顧問研究,由官員構思、制定,然後知會市民和收集各方意見,做出修改。可是,這種模式往往由政府主導,卻缺乏市民的參與。政府認為有需要、感興趣的議題,他們會找顧問研究。民間的倡議卻缺乏資源寫一份專業研究報告,例如改動交通燈時間對交通帶來甚麼影響,又沒有迫切性推動政府接納,政府只能容後研究。民間的創新實驗,往往就是沒有先例可援,沒有官方指引,或不在法律框架之下,就可能無法實踐。

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還未成熟,這次創不同實驗室卻能夠另闢蹊徑,開創全新的官民合作的社區參與 (Co-creation)。團隊游說官員,讓部門派出代表參與團隊實驗,他們身體力行推動實驗,又了解部門分工和政府的考慮點。高級官員也多次參與,了解我們的實驗進程和樽頸,給予支援。期望創不同實驗室將來與更多政府部門合作,試驗更多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