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規劃不求人:「路線規劃助手」設計理念

Hikingbook Team
Hikingbook Blog
Published in
Mar 4, 2020

路線規劃助手」是 Hikingbook 在 2019 年 9 月下旬推出的「Hikingbook Pro」訂閱式服務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它是一個線上的智慧規劃工具,可在網頁瀏覽器或 Hikingbook App 中使用,並支援全球登山路線地圖。登山客可以使用「路線規劃助手」,快速、自由地規劃登山路線,做好行前準備,並可在完成規劃後,將產出的路線直接匯入 Hikingbook 或其他登山 App 中做為參考,大幅提升登山安全。

舉例來說,只要選擇路線的起點及終點,就能馬上取得實際行走的登山路線,以及該路線的距離、海拔高度變化、與預估行進時間,如操作影片所示。

「路線規劃助手」操作畫面

以上的概念聽起來是否有點熟悉呢?沒有錯,這個直覺、自由、快速的操作概念,就是來自於 Google Maps 在規劃路線上的設計;而 Hikingbook 「路線規劃助手」從設計到開發,秉持的正是以下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將「路線規劃助手」打造為「登山人的 Google Maps」。

做為 Hikingbook 第一個進階功能,「路線規劃助手」有其特殊意義。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更深入的談談,它背後的設計理念。

為何是路線規劃?

選擇開發「登山路線規劃」的工具,起因於我們對臺灣近幾年登山環境與風氣的觀察。在登山活動日漸興盛、休閒化、大眾化的當下,「行前規劃」比以往更應該要受到關注。

行前規劃是登山前準備必要環節,也是登山活動風險管理的關鍵之一;事前是否有做好妥善的規劃,關乎到行程是否能安全、順利的完成。而在行前規劃中,「路線規劃」可說是最重要的部分,必須先掌握路線基本資訊——包括里程、海拔變化、預估時間、山屋營地等,才能針對裝備、糧食、交通等其他面向進行規劃。

因此,我們可以說,登山前的路線規劃,是登山安全的基礎。然而,觀察臺灣近年來登山活動的現況,會發現有近半數的山難事件,是因為迷途失聯而發生(資料來源:消防月刊),顯示了許多登山者缺乏事前完善的規劃與準備,導致在山上迷路、走錯路、或錯估時間而遲歸。

缺乏事前的規劃,一部分是因為尚未建立正確的風險管理觀念,另一部分則是因為缺乏適用的工具。觀念的建立需要持續、長時間的推廣,但好用的規劃工具,卻是可以較快開發出來的。因此,我們選擇「路線規劃」的工具做為 Hikingbook 第一個進階的功能,目標除了提供登山者一個更方便直覺的數位工具以外,也是實踐 Hikingbook 服務核心價值「安全」的其中一步。

釐清問題:登山前的路線規劃為何困難?

讓我們想像兩個常見的場景:

難得的四天清明連假,你想去走需要好幾天的百岳行程,於是在兩三個月前開始規劃「南湖大山」。

週五的晚上,你臨時起意,想要隔天週末去走「黃金三稜:無耳茶壺山」。

假設這兩條路線你都沒走過,你可能就會開始 Google 這幾個關鍵字:「南湖大山」、「黃金三稜」、「無耳茶壺山」。然而,接下來你有可能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

1. 資料零散而雜亂

隨著網路建設的普及,只要會上網搜尋,就可以輕鬆取得登山路線相關的資訊;然而,網路上的資料琳瑯滿目,同一座山,不同隊伍可能有不同的行程安排、不同的路線走法。他們走完後的記錄,也因為天氣、人員數、人員體力、突發狀況等因素,導致實際走的路線、距離、時間皆不盡相同;再加上臺灣地質脆弱,多天災,山路易崩塌,造成取得可靠、可信的資料相對困難,需要花很多時間或者是東拼西湊成為有用的參考資料。

2. 冷門路線資料少

冷門路線因為較少人走,可搜尋到的資料數量少、不易取得,而且往往找到的資料也是幾年前的,參考價值不高。換句話說,雖然網路搜尋方便,但卻不見得有你想要找的登山路線。

3. 新手入門門檻高

臺灣的山區常常沒有網路訊號,因此,幾乎不可能到了現場或走到半路才開始查資料,這也是為何事前的規劃十分重要。然而,對於剛開始接觸登山的新手而言,面對龐大與繁雜的資料,若缺乏適當的指引或教學,很難判斷哪些資料、細節是重要的,或甚至連去哪裡找到重要的資料都沒有頭緒。

換句話說,「規劃路線」對新手而言,門檻是高的;也因此,市面上有許多的商業登山團來滿足了「不會規劃」的需求。然而,若把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全權交付給一個陌生的嚮導與領隊,其實是具有高風險的事;就算跟團,也應該對路線有基本的掌握,並逐漸培養自己規劃的能力,就如同許多事物,「魔鬼藏在細節裡」,正是許多的細節累積起來,決定了登山行程的安全。

4. 資料無法修改與互動

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可能是文字、照片或路線地圖,同一個路線或地點,只能透過人工方式交互對照。另一方面,路線地圖多為圖片,無法修改與互動,因此筆記或註記與路線地圖會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多半只能列印出來後直接寫在紙上。換言之,資料無法修改與互動,造成資料分散,難以彙整。

設計目標: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線上工具

當我們試圖釐清問題後,下一步就是進入功能設計與開發的流程,並輔以使用者訪談,以確認、驗證功能需求。概括而言,「路線規劃助手」必須達成以下要求:

1. 自由、直覺、快速

使用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規劃出想走的路線。以操作介面而言,地圖上的任何一點都是可以點選的,而兩點之間只要在路線資料庫內存在路徑,系統都可自動畫出建議的路徑,並在幾秒內完成。

2. 產出一致性

所有路線的資料來源與產出結果的計算方式是一致的,因此可作為客觀的參考。舉例來說,路線的預估時間,是綜合參考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應用統計系的研究動態與其他計算公式,所計算出來的。因此,不管是腳程較快或較慢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個預估時間作為參考基準,來推估自己需要的時間。

3. 高互動性

使用「路線規劃助手」,可在互動式、完全程式化的地圖上操作,不只能直接觀看附近的路線與高度變化狀況,也能像 Google Maps 一樣任意拖拉、縮放、或以地名、山名搜尋,具備高互動性,而非只是單一張圖片。

4. 降低規劃門檻

除了讓介面好操作以外,為了降低新手初次嘗試規劃路線的門檻,我們加入了「路線範本」的設計,讓新手或是不熟悉路線的人,可以在既有的官方範本的基礎上,依據個人需求再進行調整,而不需要從零開始。

目前上線運作中的「路線規劃助手」

對應到上述的目標,目前上線運作中的「路線規劃助手」,可以讓登山客以下面幾種方式規劃路線:

1. 直接套用路線範本

選擇好路線並匯入之後,就可以在地圖上看到路線,如操作影片所示。

可直接使用範本中的行程中繼點作為行進依據,也可一目了然看到路線里程、預估時間、總上升與下降高度等基本、重要的資訊。

2. 匯入 Hikingbook 行程資料庫中的路線

不在範本內的路線,可以選擇匯入 Hikingbook 資料庫中其他山友的紀錄。流程跟匯入範本是很接近的。

3. 直接在地圖上自由規劃

最自由、彈性的規劃方式,只要在地圖上選擇起點與終點,剩下的工作就交給「路線規劃助手」吧!可使用地點或座標搜尋,貼合不同類型登山客的需求。

「路線規劃助手」可在 Hikingbook 網站上使用,也可在 Hikingbook App 中使用,如下圖。目前的版本,在網站上操作,將可以有較好的使用體驗,而我們選擇優先優化網頁版體驗而非 App 內原生畫面的原因,其實還是回到設計與開發的初衷:登山前的規劃,應該是在行程前就完成的事,愈是有風險、難度的行程,愈應該盡早規劃;考慮到許多事前作業仍會在桌上型電腦或筆電上進行,故我們將「路線規劃助手」的第一版,以電腦上的操作為優先考量,而將在 App 上的體驗優化,排在未來版本更新的計畫中,也請各位拭目以待。

結語

從發想、設計、到開發「路線規劃助手」,我們希望可以協助登山客,增加規劃的自由度並降低門檻,不論是老手與新手,都能夠很輕易地規劃路線,降低迷途風險,增加自身登山的安全性。

預防迷途,從規劃開始。

這次的主題就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每一位讀到這邊的你,我們下次見囉!

若你想更了解「路線規劃助手」的使用方式,請點擊下圖看詳細介紹。

Hikingbook 致力於提供登山安全的創新解決方案,整合完整登山前中後歷程,讓登山可以更安全、更方便。我們相信,人身為大自然的一份子,都能安全、自在地徜徉並享受山林;透過創新科技,希望讓每一位山林愛好者都能盡情探索自然之美。歡迎造訪我們的官網,或關注我們的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來信至:support@hikingbook.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