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守護者】甲狀腺專家梁熊顯:給病人多一個選擇
「好多病人不想開刀,同時亦想保留甲狀腺功能,不想住院。」- 港大外科學系臨床教授梁熊顯
俗稱「大頸泡」的甲狀腺結節是香港常見的疾病,瑪麗醫院數年前引入全港首部超聲刀機,利用超聲波「溶化」結節,治療後不會留下任何傷痕,但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梁熊顯提醒,超聲刀技術只能應用在結節,若屬惡性腫瘤仍需要接受傳統手術。
超聲刀技術率先在歐洲部分國家採用,梁熊顯教授於4年前往德國考察相關技術,然後引入到香港,令香港病人有多一個選擇,「好多病人不想開刀,同時亦想保留甲狀腺功能,不想住院」。但不是所有甲狀腺結節也適合用這手術,結節最好是在2至4厘米之間,效果會最佳,一般可以在6個月內令結節縮少一半。
梁熊顯教授形容,甲狀腺的病,「是幾好的病,好少機會令人死亡」,因此他們更關注如何減少治療對病人的生活影響; 他指這類病人一般20至50歲之間,仍要工作及組織家庭,醫生希望用藥後令他們盡量如普通人生活。
作為甲狀腺的專家,梁熊顯教授接觸不少病人也有情緒問題,較為多愁善感,他會耐性開解病人,醫生醫病也要醫人。
若有年輕人考慮是否從醫,梁教授認為他最重要搞清楚是否愛這份工作,不能只為生活或謀生,要「care about people」 、真正會關心病人才最重要。醫生診症,需要和病人溝通,梁熊顯教授認為,成功的醫生要懂得為病人設想,尋求更佳的治療方法,也是出於對病人的關顧。
體檢須防過度診斷
當社會經濟轉好,人們便更關心自己的健康,這本來是好事,不少病可以透過體檢及早發現及治療,但梁熊顯教授顯擔心,這或令部分病人過度診斷。
梁教授解釋:「接受甲狀腺檢查一般會做些超聲波,不少會發現有初期癌症,或結節(nodule)。」他指出,尤其女性,在20至40歲的群組中,約有五分之一人甲狀腺也有結節(即不正常的組織增生),這些結節,是否每粒也要切除?它也有可能不會變成惡化腫瘤?梁教授坦言,即使是很小的惡性腫瘤,是否必須切除都沒有定論。
若有甲狀腺結節,而靠手能觸摸到,約有5%,但若透過超聲波找到結節,比例可以高達50%,即每兩個人便有一個人會照到結節,因此接受過相關身體檢,尤其女性便幾乎一半人也能找到結節。
那人們身體檢查應否包括甲狀腺?梁教授認為做了無壞,最重要是你如何看待結果,醫生的判斷便很重要,一方面避免過度診斷、嚇怕病人,另一方面醫生還要花很多時間去分辨哪些病人才算高危,需要接受手術,哪些人只需要食藥防止它惡化,這是醫生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