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HKU Medicine

HKUMed is the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It was founded as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by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1887 and renamed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in 1907.

HKUMed 135良師醫友邱瑋璇 x 余懿德﹕無所不談的師徒之情

--

邱瑋璇教授(右)助余懿德醫生展開家庭醫學的職業生涯

港大醫學院135年來一直致力提供醫學教育,培育下一代成為專業醫學人才。醫學院師生間的互動,亦成就多段緊密的師徒關係,同時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邱瑋璇教授是陳余梅芳基金教授 (腫瘤病理學)及病理學系臨床教授,而余懿德醫生則是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助理教授,他們的師徒之情由港大醫學院課程特色之一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課堂開始。

PBL始於1997年,學生在不同專科及擁有不同臨床經驗的導師指導下,對參考真實病例所撰寫的個案進行小組討論,並從多角度思考及學習知識。

大學時期的余醫生(右三)對於能與邱教授(右)對話感到很興奮

安心討論具爭議性議題

余醫生憶述,邱教授當年是她的PBL導師。還是一年級醫科生的自己,對於可以從臨床醫生身上學習,感到很興奮,而這經歷亦為她的人生帶來重大改變。

邱教授則習慣與學生深入交流後,才評估他們的表現,她亦以此為契機,與余醫生建立了更緊密的關係。

剛從加拿大回港讀醫的余醫生,雖然一向習慣以討論形式上課,但她發現有些議題並沒有絕對答案,而且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這令她大感困惑,就像是「墮胎」。「當時的社會,大眾對於墮胎、對於生命的抉擇都不太會發聲,亦不會就這些道德議題有一個鮮明的立場。」然而即使像是這樣具爭議性的議題,她依然可以安心與邱教授討論,無所不談。

而邱教授則視拓闊學生眼界為己任,因此與余醫生進行一對一討論,並開始替她梳理對道德議題的想法。她亦建議余醫生聯繫她的朋友,了解更多不同的看法。令邱教授意想不到的是,余醫生真的極具行動力,把握機會主動向她的朋友賜教。

兩人回憶起他們於PBL 課堂開展師徒關係的點滴

共同朋友圈 確立信念與夢想

余醫生和邱教授之間,於是多了幾位共同朋友。余醫生及後跟他們一起參與青年活動,除了發現自己跟他們的人生目標一致,亦接觸到了宗教信仰,幫助她釐清對道德議題的想法。

她指自己一直在尋找生命的本源,希望為生命賦予意義 ,推動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些相遇相知為她帶來了新的信念,讓她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夢想:「我很樂意去談論自己想做及想經歷的事情。」

邱教授看到余醫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並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亦令她想幫助更多學生,實現他們的夢想。

通過社區服務工作實現夢想

她們的這段經歷促成了邱教授推動醫科課程引入特別學習模式(Special Study Modules,SSMs)。SSMs 與現在的增潤學年相類似,學生可以以課堂以外的方式學習。

余醫生於印度新德里參加她第一個海外臨床實習

余醫生在二年级時再聯繫邱教授,問她是否能夠以教會的人脈幫她找到實習工作。她起初打算到東歐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地方實習,但邱教授建議她前往印度。

她毫不猶豫便接受了建議,並在新德里展開了改變她人生的旅程。她在印度的所見所聞一直伴隨着她,這段經歷亦令她更感恩其擁有的東西。

回港後,邱教授再下一城提議﹕「不如下次由你帶團到內地做義工?」

余醫生也是二話不說的答應﹕「好﹗」,然後便與三名同學同行,負責帶領18名一年級及二年級的醫學生到廣東省最貧困的農村之一 — 橋頭鎮參與服務。

是次經驗令她初嚐領導滋味,余醫生表示﹕「我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與人合作、如何妥協及下決定。」

余醫生(持旗)於廣東橋頭鎮的服務之旅中初嚐領導的滋味

余醫生在邱教授的幫助下覓得自己的道路,與此同時,邱教授也完成了不少她想做的項目。邱教授指﹕「其實你亦幫助我很多,也因此促成特別學習模式(SSMs)的開始。」

隨着他們一起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們的師徒關係亦更進一步,變得更為緊密。

邱教授理解余醫生起初邁向醫生道路的難處

最大的信心 由你來當我的家庭醫生

余醫生跟很多醫科畢業生一樣,在選擇專科時感到困惑,並懷疑自己的選擇。邱教授作為過來人,再次與余醫生進行詳細討論,希望幫助她作出決定。

余醫生了解到自己擅長與人溝通和交談,而且對所有專科都感興趣,然而卻對香港醫療制度分裂隔離的局面感到困擾。

當時,邱教授為她介紹了在香港鮮為人知的專科 — 家庭醫學。余醫生因而開始了解更多關於這個專科,更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然而,在接受培訓的幾年間,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的求診人數眾多,余醫生開始感到迷惘。及後在邱教授鼓勵下,她選擇以研究、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集於一身的方向發展。

而邱教授為表對余醫生的信心,委託她作為其父母的家庭醫生。

被問到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們的關係,邱教授說﹕「我們不僅是朋友,應該是家人吧?」余醫生認同,並表示她要求助時,總會找邱教授:「她總會為我指引方向。」

兩人認為互相尊重對師徒關係十分重要

維繫師徒關係的秘訣

邱教授和余醫生的關係,從師生深化到師徒,再演變成現在互相口中形容的家人。要維繫師徒關係,有什麽秘訣?

邱教授表示﹕「關係一定要包含互相尊重。」她提醒,無論身為師傅或徒弟,都不應視對方的付出為理所當然。邱教授更補充指作為老師,「應樂於了解學生的真實一面。」

余醫生認為導師公務繁忙,仍樂於為學生付出自己的時間,作為學生應該要心存感激。余醫生亦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鼓勵他們應該要「更積極主動」,向導師學習。

余醫生又認為,若學生對遵從導師的建議感到壓力,應該以開放和真誠的態度去面對。

余醫生受到邱教授的啟發,成為一名醫學教育家

余醫生因為這段珍貴的師徒關係,開展了作爲家庭醫學醫生的事業,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亦啟發余醫生了成為導師,指導她的學生。「我視醫學教育為我的工作,以塑造學生為己任。」「如果我們的經歷與他們想走的路相類似,我們可以指引他們,走出屬於他們自己的醫學道路。」

至於邱教授,她希望繼續認識更多有抱負的年輕醫生,與他們建立友誼,並幫助他們擴闊視野。「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經驗,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這也讓我感到更年輕!」

邱瑋璇
陳余梅芳基金教授 (腫瘤病理學)及病理學系臨床教授

余懿德
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

--

HKU Medicine
HKU Medicine

Published in HKU Medicine

HKUMed is the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It was founded as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by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1887 and renamed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in 1907.

HKUMed
HKUMed

Written by HKUMed

HKU Medicine — Committed to advancing research,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dicine and health, for the betterment of humanit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