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Med 135 良師醫友】李浩勳 X 梁俊彥:年度之約

HKUMed
HKU Medicine
Published in
Jun 9, 2022

--

李浩勳醫生(左)與梁俊醫生(右)

港大醫學院成立135以來,教學模式亦有轉變,既有傳統大型講課,亦增設很多小組學習的機會,既讓導師更了解學生學習進度,也建立深厚關係。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很多時候會成就一段師徒關係。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考核)、臨床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李浩勳(MBBS 2002),邀請他以前的學生 — — 瑪麗醫院駐院醫生梁俊彥William(MBBS 2016),講起師徒二人如何結緣。梁醫生由第一年暑假開始申請在李醫生團隊實習,自此每年暑假重回研究團隊,直至醫科畢業。

梁醫生醫科一年級時修讀Patient Care Project (PCP),學習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醫科、護理、藥劑和中醫學生,以跨學科小組形式,持續探訪同一位長期病患,並完成關於病人護理的項目。當時李醫生正是他的小組導師,讓學生觀察他診症過程,並安排他們跟進新加入臨床研究的癌症病人。

第一封電郵

梁醫生用心觀察李醫生診症過程,遇有不明白的地方,電郵向李醫生請教。此時李醫生拿出手機:「我有保存你的第一封電郵,是2012年3月6日晚上11時多!」電郵中問到為何安排病人打顯影劑做電腦掃瞄前,需要查詢對方是否患有哮喘或過敏病歷?若有哮喘,為什麼要處方某一種類固醇?李醫生就此一一解答。

PCP完結後,同年暑假,梁醫生再度主動以電郵聯絡李醫生,希望加入實習(Attachment),跟隨李醫生工作:「當時對癌症研究感興趣,李醫生會耐心解答我的疑難,希望暑假跟他多學一點。」

「坦白說,那時候我們很少接收一年級學生做Attachment,但William真的很有誠意,寫了封長長的電郵。」李醫生便安排對方跟隨他工作、日常看症,「讓他體驗醫生日常,說不定會令他『知難而退』呢!」

Break Bad News的親身教學

李醫生認為透過這種形式的實習,學生可以觀察老師在真實情況下的示範,更領略與病人溝通的技巧,「所謂Break bad news,即是將壞消息告知病人和家屬,知易行難。作為醫生有專業責任,不能隱瞞病情,但需要用最適合病人的方法告知病況。」他舉例說,有些病人介意聽到「癌細胞」,便以「腫瘤」或「陰影」來形容;有些病人即使誇口「唔怕直接講,任何情況都接受到」,也不能照單全收。這些臨場智慧,都是仗賴醫生經驗,並且對病人有所認識。

梁醫生也深表認同,雖然課堂上會教很多原則,研究不同個案,甚至可以寫稿練習與病人對話,但是怎樣也無法與真實病房的狀況比擬。他慶幸遇上李醫生這麼富耐性的老師,「無論工作至多夜, 診所都關了燈,李醫生還是會仔細向我解釋,剛才為什麼這樣做?如何在知情權和病人感受之間作出平衡?」對於正從事內科的他,過去實習這些經驗同樣受用。

心照不宣的約定

第一年暑假的經驗令梁醫生獲益良多,「書本上讀的知識,例如一堆英文字母的基因,原來在實際工作上是這樣應用。不過我本身知識不足,記不了太多。」於是到第二年暑假,他照樣問李醫生有否實習空缺,再之後幾年已經「心照不宣」,簡短一句「今年可以來嗎?」延續每年暑假的實習。

梁醫生形容,每一年自己知識和經驗增加,而李醫生亦按照程度安排合適的工作,所以每年的Attachment都有嶄新的體驗和學習。除了問症、巡房,他有機會嘗試「畫Plan」 — — 制定電療範圍和力度,體驗腫瘤科醫生的工作。

正因為每年的約定,讓李醫生一直見證梁醫生的進步,「這也是我們樂於見到的,他做事愈見條理,做好準備才向我提問,都是讓人欣慰。相反如果他沒有進步,其實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教得不好。」

投身研究的第一步

到升上五年級的暑假,梁醫生參與了李醫生關於免疫治療應用於鼻咽癌治療的研究,到2016年發表至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是梁醫生「第一份紙」。李醫生解釋,當時免疫治療在部分早期癌症(例如肺癌、黑色素瘤)被證實有效用,他希望為鼻咽癌進行前期研究,了解免疫反應會否影響腫瘤的生存率。

當中梁醫生協助處理病人數據,包括性別、年齡、癌症期數、治療模式等。李醫生稱有學生願意分擔工作,當然「求之不得」,但另一方面這是個寶貴的學習機會:「輸入數據的確是沉悶,但過程中需要臨床判斷,決定有關數據是否有效。」

梁醫生也笑言「入數據就是交學費」:「表面上我是在輸入一堆數字,但實際上是翻閱不同病人的病歷,加上研究招募到較罕見或特殊的病例,都開拓了我的眼界。一堆看似沒有意義的數據,經過分析得出具影響力的發現。這是啟發我投身研究的第一步。」

項目在當時是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被其他研究團隊引用。李醫生表示:「作為學術人員,研究成果得以發表,固然充滿成就感;但更重要的是,能啟發同行繼續研究,為治療帶來新方向。」

二人首次合作關於鼻咽癌的研究,結果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是伙伴,多於師徒

李醫生經常掛在口邊,說自己算不上什麼師父,「與其說是師徒,我傾向形容我們是伙伴,在同一個項目裡合作。這對於培育醫生很重要,因為醫護本來就是團隊工作。我並非期望所有學生都向學術發展,但如果有人對研究感興趣,希望他們體會到從事研究的真實歷程。」

梁醫生畢業後加入瑪麗醫院內科,現於腦神經科接受專科培訓,同時他亦是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HKU Stroke)成員。他坦言跟隨李醫生實習的日子,令他對從事研究的志向更堅定;亦親身感受到前輩的指導,對醫科生有莫大的幫助。他現於瑪麗醫院舉辦「Brain Tank」的活動,向對腦科感興趣的學生,分享最新的研究進展,也會邀請生物醫學、工程、數據科學等專業人士來分享,希望激發學生碰撞出新意念。

被李醫生形容為「長情」的學生,被問及維繫師徒關係的秘訣時,梁醫生表示:「作為Mentee一定要主動,有個學習的方向:認識部門的工作也好,累積經驗以便日後應徵也好,練習向病人問症也好……即使還未找到方向,也要向導師坦承,讓導師協助你發掘路向。」第二是經常檢討,不單是師徒之間、同學或同事之間,還有自我檢討。

李醫生則認為,以朋友的身份交流,不必時常掛著師徒的身份,才是教學相長:「醫學知識是無止境,今天我的經驗和知識可能比你豐富,但明天我也有向你請教的地方,所以應該互相學習。我也是從學生的反饋,調節教學方法,學習成為更好的導師。」

李浩勳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考核)| 港大臨床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

梁俊彥
瑪麗醫院駐院醫生、腦神經科實習醫生 |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成員

--

--

HKUMed
HKU Medicine

HKU Medicine — Committed to advancing research,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dicine and health, for the betterment of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