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民藝之鄉 — — 日本倉敷

yiiping
和和 HoHo
Published in
6 min readJul 25, 2020

前言

「器物,唯有透過使用才會產生美」的「用之美」,是日本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1889–1961)民藝論述中,最為人熟知的概念。近百年前,柳宗悅所帶領的民藝運動,在日本激起陣陣波盪,不僅以「實用之美、服務之美、自然之美、素材之美、勞動之美、社會之美」[注1]等標準重新定義工藝之美,更寫下了日本工藝美學的新頁。

1936年,集民藝運動思想之大成的「日本民藝館」在東京駒場落成,自此之後,日本各地紛紛出現深受民藝運動感招的有志之士,在當地興建起了地方的民藝館,而在這波民藝風潮之下率先興建民藝館的地域,是倉敷。

倉敷民藝館

民藝運動和大原家族

為什麼倉敷民藝館會成為全日本第二個民藝館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倉敷當地大力支持民藝運動的大原家族。

倉敷地區的大地主、以紡織業起家的大原家族,1906年(明治39年)新就任社長的大原孫三郎(1880–1943)熱愛藝術、民藝,不僅委託當時設立的獎學金受獎生兒島虎次郎在歐洲收羅名畫與雕像,包含莫內、羅丹等名家的真跡,對於民藝運動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例如在東京民藝館創建時,即贊助了全額的建設資金。

大原美術館與羅丹雕塑作品

1930年(昭和5年),大原孫三郎設立大原美術館,將收藏品公開供大眾欣賞,而除了藝術品之外,總孫三郎的民藝品收藏,亦在美術館內的「工藝館」內展出。

走一趟大原美術館,就能明瞭大原家族對於藝術的熱愛、以及對於民藝運動的鼎力支持。有別於其他民藝館多貫徹民藝思想家柳宗悅所倡導的「無名性」,常設展區並不展出特定作家的作品,大原美術館的工藝館則是更像一個「民藝運動者們」的作品展覽館,因此,在這裡會看到當時和柳宗悅一起起草民藝館設立趣意書的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富本憲吉的陶作品,也有當時民藝運動的盟友伯納・李奇(Bernard Leach)的陶作品、芹澤銈介的染織作品、棟方志功的版畫作品。

在工藝館細細走覽、細看作家們的創作年表,上頭仔細記載了作家們與大原孫三郎的結識、交流、以及受邀至倉敷舉辦個展,順著年表的脈絡、同時欣賞著民藝館內所收藏的作家之作,大原孫三郎和民藝作家們深厚的交情、對於民藝運動熱切的支持,不由得能就此夠深切感受。

大原美術館之「工藝館」

大原孫三郎過世之後,其子大原總一郎更繼承父親的意志,在1948年(昭和23年)以「想讓『民藝』紮根於地方」為理念,提供了四棟在江戶時代建造、戰後倖存的米倉,改建為繼東京民藝館開館之後,日本的第二個民藝館。

額外一提,大原孫三郎除了讓藝術文化深根倉敷之外,更興建地方醫院、創立補修學校、設立升學獎學金、成立農業與社會問題研究所,走一趟倉敷當地的導覽行程,當地的解說員更會細數大原家族出資興建的橋樑、開挖的隧道,可見大原家族在倉敷人心中的無可抹滅的地位。

生活民藝之鄉

來到倉敷,必定會到美觀地區走訪,柳樹搖曳,印照在如皺的河面上,河岸兩旁是江戶時期、明治大正時期的古典建築群。稍微轉個彎,在巷弄間散步,便能在倉敷帆布、牛仔褲、還有備前燒等工藝商店中發現倉敷是個生活感十足的民藝之鄉。

倉敷帆布(圖片來源:倉敷帆布)

由於倉敷以及鄰近的地區一帶是圍海造田的開墾地,因此土壤內鹽分較高,不適合種植農作物,而適宜栽種能夠抗鹽分的棉花。於是,這裡自古便以豐富的棉花原來開展各種纖維產業,像是「倉敷帆布」,便是明治時期開始的帆布產業,至今生產著高達七成的日本製帆布;而位於倉敷南邊30公里、臨瀨戶內海的兒島,則是因戰後牛仔布開始廣受歡迎,而開啟了牛仔服飾產業的序幕,現在更被冠上「日本產牛仔褲的發祥地」、「日本丹寧聖地」。

纖維產業之外,鄰近的備前地區則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具有千年歷史的備前燒產地。在日本許多的陶瓷產地中,備前燒的辨別格外顯眼,因為不上釉、不作畫,而是透過柴燒窯中的「窯變」,來展現陶器表面的變化萬千,這樣的堅持不僅體現日本的「侘寂」美學,更被稱為「陶土與火燄的藝術」。而台灣陶藝界近年興起的柴燒熱潮中,備前燒的影響更是不言可喻。

不施釉,藉由燒成時所展現之火與土的千變萬化為備前燒最大的特色。(圖片來源:「旅する、千年、六古 窯」網站)

倉敷的工藝散步之旅中,在工藝商店之外,或許還能夠發現一個低調的「倉敷本染手織研究所」。1953年(昭和28年),倉敷民藝館的首任館長外村吉之介在「倉敷民藝館附屬工藝研究所」下開設「倉敷本染手織研究所」,開始教授製線、天然染色、手織布等染織技術。研究所的位置,就位於外村夫婦的自家,當時入學的學生便是在這個一年的學習過程中和外村夫婦共同生活、以及習藝。也因此,除了技術之外,生活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例如使用民藝的器物吃飯、也使用民具打掃。目前的手織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長石上信房亦傳承這樣的制度,因此每年不逾十位的研究生們,便是跟石上夫婦一同生活與學習。如此的工藝學習方式,就彷如倉敷工藝給人的印象,由生活而生的工藝、更在工藝的製作中回饋於生活。

倉敷本染手織研究所招牌(右)

結語

柳宗悅的民藝思想,將工藝分成貴族工藝和民眾工藝,而民藝,就是由無名的職人、為了一般日常生活所用而製作的、非追求個人美學的、具有普遍性的工藝物品。

相較於日本其他追求精雕細琢的工藝之都,柳絮飄沿的倉敷河岸,是帆布、牛仔織品等染織工藝,還有不上釉不畫作、只表現柴火燒成之美的備前燒等,這些生活中樸實無華之器物所組成的生活工藝之像。

注釋

[注1] 引自:柳宗悅(2013)。《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大藝出版。

(本文原載於《臺灣工藝》76刊/2020年3月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