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線上課程的「完課率」觀念

上禮拜我寫了一篇關於線上學習平台的現況以及建議,我提到了「完課率」這個概念,寫完後有些朋友對完課率提出了一些疑問,碰巧這禮拜在與我輔導的夥伴討論時,他們也都聊到了「完課率」,我想我再花一點時間把這個觀念說一說。

完課率(Completion Rate)的基本定義大致如下(參考連結):

‘Completion rate’ is typically defined as the number who earned a 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 or ‘passed’ the course.

如果要進一步定義完課率的算法,常見的算法大致有幾種:

第一種:完課率 = 獲得學分(Earned credits) / 應修學分(Required credits)
例如:大學資訊科系畢業的應修學分為128學分,目前已修64學分,完課率就是50%。

第二種:完課率 = 讀完的單元數或課堂數 / 整堂課的單元數或課堂數
例如:課程有50個單元,目前完成40個單元,所以完課率為80%

第三種:完課率 = 讀完的時間 / 整堂課的時間
例如:課程長度為18小時,目前完成6小時,所以完課率為33%

上面是一些常見的完課率定義,但在此其實有個小爭議在,第一種算法大家不會有意見,因為所有的學分取得,基本上是要通過考試或繳交作業而獲取,也就是說,你得拿到60分以上,或者拿到C以上才能passed。在取得學分時,有個比較嚴謹的認定程序。

而這個程序存在的意義,其實是為了確保你確實有學到課堂中的知識,沒有學習到東西的完課,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反之,若你已經學會了課堂中的必要知識,是否100%的完課,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了。(當然了,如果是要拿到證書,你還是得按規矩把課上完)

獲取必要知識,其實才是完課率的核心。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來看待完課率這個概念呢?該怎麼認定才有意義呢?這個問題我稍後來回答,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吧。

完課率這個概念我最早也是在在線教育領域中看到的,而就我之前的了解,全球以MOOC形式提供的線上課程,完課率大約在5-15%之間,我們可以看看別人整理好的一些資料:MOOC Completion Rates: The Data

這統計了Coursera、Open2Study、EdX等平台上約200堂課程的註冊學生數以及平均完課率,我們可以看到多數的線上課程的註冊學生數約在25,000位,最多人註冊的課,學生數達22萬多,註冊學生數超過1000以上的,完課率多數落在20%以下。網頁右側還有一些filter,有興趣分析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玩玩。

所以到底完不完課又怎樣?

我還在TutorABC的時候,其實產品團隊就對這個數字有過不少的討論,若以嚴格的認定:完課率 = 讀完的單元數或課堂數 / 整堂課的單元數或課堂數

那整體學生的完課率在20%以下,怎麼看都不是一個好的數字表現對吧?

以營利公司來說,完課率這個KPI背後追求的其實是客戶的續費率或回購率,但公司的續費率其實遠高於20%,這似乎意味著完課與否與續費之間,並不是完全的正相關。

但若完課率是為了回購率而衍生,那我們必須往前一步來探討,影響回購的因素,除了完課外,還有哪些?所以我們用統計方法跑了一個回購模型出來,根據回購模型我們發現,客戶回購與否最核心的要素有幾個:

第一,學習過程中,有得到明顯的升級,簡單的說就是有進步
第二,完課率超過一定百分比以上,比如50%
第三,每月的最低上課堂數大於X堂課,比如4堂課

只要滿足以上三項者,就會有極高的回購率,所以我們試著從上面三個要素來解構問題,你會發現獲得學習成效是核心,而完課率是為了上一定堂數,好支撐到學習成效發生,而維持一個最基本的學習行為到結束,則是在抵抗人的學習惰性,避免「你很好,但我無法堅持這麼久」的事情發生。

小結論,100%完課率並非最重要的,而是要支撐到學習成效出現的那個moment,這就是學習類產品的AHA Moment。

什麼是AHA moment?

AHA Moment指的是新客戶在首次使用產品時,體驗到產品的核心價值時,不期然發出”AHA”(啊哈)的驚喜讚嘆的時刻。更直白的說,就是客戶用到了某個功能,他真心覺得這個產品對他有價值,跟其他產品不同。

舉例來說,一些知名軟體或服務的AHA Moment分別是:

Slack:團隊內部發送2,000條信息
Dropbox:在用戶的一台設備上裝了Dropbox,並且上傳了一個文件
Zynga:用戶註冊後,第二天還返回使用
Twitter:關注了30個用戶,有一定比例的人也關注你
Facebook:用戶7天內加了10個好友
LinkedIn:一週內建立4個聯繫人

看完上述案例,回想一下你在用這些服務的過程,它們是不是都嘗試在導引你往AHA Moment走呢?我想,這是必然的,因為AHA Moment某種程度與用戶的留存與否具有極強關聯,若無法在第一次使用時讓你感受到它的核心價值,用戶很容易就流失了

所以,追求完課率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認為是有意義的,但完課背後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得到他想得到的(customer success),例如英文能力提升、溝通能力進步、掌握前端技術等,圍繞著這些去思考,讓學生在課程中獲得成長,其實比完課率的數字更重要。

對學習經驗豐富的人來說,他或許很快就能抓到課程的重點,看完30%或許就已經獲得他能得到的所有知識,但對那些剛開始學習的新人來說,或許得完成80%以上才能掌握這堂課的所有知識點。

當課程的TA明確後,就可能訂出一個平均70%完課率的目標方便進行管理與運營,當我們在討論完課率目標時,其實鎖定的一直都不是自我學習動機強的那群人,而是針對知識基礎較低,且學習動機較弱的那群人。

最後再幫大家復習一下,完課率其實是一個過程指標,而非最終要追求的指標,完課率-->學習成效-->用戶成功-->回購or好評,課程的互動設計與運營上,其實真正追求的是後面的那些,100%完課,但學生沒有收穫,那也是白搭,套句我常說的話「別把手段當目的」,完課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我也相信完課率跟學習成效之間有蠻高的正相關,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希望這篇文章有解到大家對「完課率」這件事情的疑問。

--

--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游舒帆Gipi
gipi的商業思維筆記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致力於將商業知識科普到所有職場工作者身上。歷任鼎新電腦總監、TutorABC英文產品負責人,TGONetworks創會成員。從事顧問、培訓與教練工作。現為多家網路、電商、傳產公司策略顧問與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