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遠距輔導工作的反思

Hsin Hong Chen
Reddtalk
Published in
May 26, 2021

教學越快,輔導則慢

今天剛好是全國「停課不停學」為期一週的日子(雙北更早),原本以為這段期間輔導工作會緩慢下來;然而事實上,隨著遠距教學的推進,學校及整個大環境則呈現一種「混亂中調整」的局面。

不單是學生,家長與老師們也都在適應這般互動形式的改變;即便是輔導老師,在網路上看到各種「教你如何在疫情中安心」的文章,不自覺地想與學生、老師們「轉貼、分享」,這個舉動本身也顯示了某種程度的焦慮意義。

我們得以將這份「不安」細細劃分,並安排在每個工作天當中,就可以發現能工作、要處理的事情其實很多,這般自控感能讓內心感到踏實,也能在慌亂的腳步裡捋出秩序,協助周圍安定前,我們自己要先找到穩定的位置。

如同,我們需要先消化得到的安心資訊,再簡單、逐次將訊息傳遞給親師生,先審視自己是否能照著安心資訊指示進行,再考慮轉貼的合適性。(後續會在本文「最重要的小事-心理健康推廣工作」有進一步討論)

留意「因停課在家」所衍伸的輔導工作

經過這一星期的觀察,以我自身的案例,發現「主動提出或接受邀請遠距晤談」的學生大概佔了1/3。也就是說,有不少學生因為在家後「對話晤談」的需求是下降的,然而非預期互動的學生卻是增高的(在粉專設置的輔導窗口)。

這意味著停課時期,部分輔導工作的客群出現了位移,亦顯示我們需留意「因停課在家」所延伸的相關輔導工作。(如:與家人的爭吵、學習與休息的界線、自我身心空間的不足、學習適應的挫敗感等)

優先關心資源缺乏的學生個案

無論是急難救助的關懷,抑或是家裡沒有網路載具的學生,都應先列冊並主動提出協助,包含實際邀請導師調查,亦從先前建置名單聯繫;到校且有遠距晤談需要的同學,則須實際帶領其場勘校園合適的場地(不被打擾且同時有wifi訊號的空間),以提供實質上的協助。

同時,在三級個案的工作上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包含有醫療需求的學生,則須與家長取得合作的共識,並提供其相關諮詢服務;以及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學生,則須和心理師評估及商討能夠提供的服務形式及因應策略。

留意輔導關係「突然暫停」的分離議題

因為停課的突然及漫長,和學生的晤談關係,以及進行中的團體都呈現「暫停」、「不確定」或「終止」狀態;而這潛在不明的訊息則需要被挑明、公開及予以適度明確的告知,包含:「可以在哪裡、何時聯繫的到老師?」以及隨著期末表達對關係結束的倒數,如同:「還剩幾次晤談時間、幾週能聯繫、對於晤談即將結束的心情?有沒有什麼話想對老師說?」等。

團體則能比照遠距教學邀請學生進入線上教室,以文字關心成員的近況,說明因停課所帶來的影響,評估成員們能接受進行團體的形式,包含以靜態活動、家庭作業取代原先的團體進行,並針對線上服務形式進行場構。

展開遠距輔導的第一件事情:場面構成

接續上述提到場構的這件事,展開遠距輔導最重要的開始仍是回到場面構成,這是因為我們和學生拓展了「停課期間的輔導形式」,因此仍需重新與學生說明遠距輔導的「時間架構、服務形式與限制、資料的保存與使用及角色責任」,有助於學生能了解遠距輔導服務形式之餘,亦能增加其對遠距晤談想像的穩定性。

最重要的小事-心理健康推廣工作

我在遠距輔導工作中有很大比例都在建置「心理健康推廣工作」,原因是:

1.能觸及較高比例的學生

2.遠距輔導關照的易近性高

3.增加輔導工作的能見度

這件事情的建置並非一蹴而成,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推廣,譬如每學年新生進來的生涯輔導手冊,可以在上面張貼宣傳輔導處粉絲專頁的訊息、綜合活動教師能協助在課堂中推廣,或以官方帳號主動追蹤學生的動態,讓學生能知道他們在線上能有與輔導處聯繫的窗口。

遠距輔導文宣推廣的分享原則

回到安心訊息的推廣,我們理解學生在線上課程吸收的訊息量過於龐大,因而在張貼文宣時則以秉持以「一次一概念、簡單深刻」為主,譬如:

1.選定主題:「傳達創傷知情的感官知覺(聽視味嗅觸)方式照顧自己」

2.解構細項:「培養學生能找到在疫情中安適自己的聽覺方式」

3.具體詢問:「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在疫情中常聽的歌曲」

4.重新建構:「將蒐集的回應重新建置再分享概念」

也就是說,不管是「安、靜、能、繫、望」或是「呼、繫、能、感、動」等,如果我們一次傳達所有的概念,我想學生很難記下來之餘,也會覺得這個分享離自身的經驗很遠;既然網路上有許多寶貴的素材,我們的任務則是將大概念切成每個小目標,例如:一次只分享「安」,說明「安」是什麼?大家在家怎麼「安」?蒐集大家的「安」再重新編列……等等。

--

--

Hsin Hong Chen
Reddtalk

一個窩在青少年堆裡生活,對EFT情緒取向、精神分析取向有好感的,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