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Yuan Lu
H. Spectrum
Published in
7 min readMar 18, 2019

--

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器材產品開發流程

Photo Credit: H. Spectrum

第四屆H. Spectrum 很榮幸邀請到鑫堂企業有限公司資深經理林純如來講解醫療器材從設計、開發到上市的流程規劃。

醫藥器材法規為什麼重要?

醫藥產品市場特性:高度法規管理高度進入障礙高額利潤產業

仔細觀察電視上的廣告,你是否曾好奇為何醫療器材、藥品類的廣告,底下總是有密密麻麻小字,標示符合 GMP 認證抑或是獲得許可證字號呢?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看到這麼多認證、許可證字號或許早已眼花撩亂,然而,這些不過是法律面向的冰山一角。一個醫藥器材要能夠上市、出現在你我家中,是需要經過非常多法規核准的,包含上市前的各類許可證取得、上市後的抽驗、管理等。其中,林純如老師特別提到,工廠登記證對於許多廠商而言就會是個挑戰,因為醫藥器材可能涉及到化學原料的製成與回收,在消防、環保上會有更多的規範限制。
不過,為何主管機關對醫藥器材的規範需要如此嚴苛呢?從醫療產品的用途切入,因為這些產品都和人體的健康有關,因此主管機關有責替使用者把關,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與使用的有效性。正因爲醫藥器材是個受到法規法規管制的產業,因此造成產品上市曠日費時,市場具有高度進入障礙。不過因為其利潤十分豐厚,因此儘管成本十分高昂,仍有許多廠商想跨足醫療領域。

藥品/醫療器材生命週期管理|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六步驟規劃產品上市

多到讓你眼花撩亂的醫療法規是否讓想創新的你卻步了呢?別擔心,林純如老師將規劃流程整理成易懂的六步驟,循序漸進地幫助你完成產品規劃!

Step 1:選定市場,評估法規

每個國家對於醫療器材都有不同分類方式、分類方法以及風險分級的方法,因此,為了避免成品最後面臨無法上市的窘境,在產品發想初期就需要選定目標市場,並針對不同市場的法規做產品的調整。林純如老師舉以下 6 國為例做說明:

醫療材料分類|來源:參考自林純如老師
  1. 正面表列vs.規則判定:正面表列指在規章中會明文規定此產品屬於哪個分類,例如美國、台灣;規則判定指未明確規定產品分類,而是像依流程圖一 一檢索,最終決定產品的分類,例如歐盟、加拿大。
  2. 風險分級:醫療器材總共分成三個等級,數字越大越需要考慮更多安全性與風險。林純如老師分享道,Class 2和 3 的醫藥器材「在資料完整下」審核至少也需要 6–9 個月,而若資料不完整,尚需加上退/補件的往返時間,可想而知時程將會拉得更長,時間成本對新創公司而言是非常高昂的,嚴重者甚至會錯過最好的上市時間。而對於從未開發過的新型醫療器材,因衛福部尚需邀請各界專家、學者討論及審核,林老師建議新創團隊們在法規驗證至少估計 2–3 年較為保險。

另外,對於開發新型醫療器材的新創團隊,若在檢索時無法確定產品的分類為何,林老師建議可以參考美國的分類。同時,若團隊想要推測自己產品應申請什麼類別的許可證,以及大約會花多少時間申請,老師也建議可以直接在衛福部查訊競品申請的許可證類別。

Step 2:定義產品預期用途

根據藥事法 第十三條,台灣對於醫療器材的定義為:用於診斷、治療、減輕、直接預防人類疾病、調節生育,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且非以藥理、免疫或代謝方法作用於人體,以達成其主要功能之儀器、器械、用具、物質、 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

藥事法看似對醫療器材定義明確,但我們卻只能從中知道醫材的是要用於診斷、治療的,除此之外仍有許多模糊空間。以除疤凝膠為例,我們可以在百貨公司的專櫃看到,也能在藥局看到,那除疤凝膠究竟是美妝品、藥品還是醫材呢?林老師就分享到,若廠商聲稱可以「淡斑」則屬於美妝品;若聲稱具有「除疤」功效則有可能是藥品或醫材。
此外,產品的不同特性也會影響到醫療器材的分類與分級。舉例而言,手杖、支撐行拐杖、ㄇ型拐杖雖然都是「拐杖」,但因為有功能上的差異,所以在分類分級上仍是屬於不同的產品。

Step 3:分類分級

團隊在籌備開發計畫時,可以撰寫計畫書以進行規劃準備。其中,計畫書的內容林老師建議可包含以下 14 項:

1.產品預期用途:產品分類分級、鑑別
2.醫療目的:診斷、治療、減輕、預防疾病
3.偵測標的
4.適用檢體
5.檢測方法
6.受檢族群
7.預期使用者/使用環境
8.作業時間
9.產品規格:包裝量&內含物、耗材、檢測分析軟體…
10.使用者需自備的材料&設備
11.產品運送溫度和避光需求
12.檢測結果判讀
13.現行臨床診斷方法
14.類似品比較

Step 4:製造廠品質系統符合法規要求

當規劃、執行都已在運行軌道上後,接下來對於團隊來說最大的阻礙就會是產品註冊。林老師也坦承,如何證明產品的功能與安全性都符合法規是十分困難的。以下分述如何證明產品的功能性與安全性:

  • 產品功能性
    以醫療器材為例,要確認產品的功能性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並做有效性評估。其中,臨床試驗需包含:電性安全性測試、電磁相容性測試、輻射安全、軟體確效、生物相容性測試、滅菌確效、包裝確效、效期評估與可行性評估;有效性評估需包含:靈敏度、特異性、干擾性研究、準確性、精密度/再現性、閾值確認、安定性、校正品和品管材料追溯性與力學測試。
  • 產品安全性/風險評估
    以醫療器材為例,在風險評估的部分遵循的法規是 ISO14971,以量化的方式評估產品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而依據 ISO14971,風險的定義為:傷害發生的機率(P)與該傷害的嚴重度(S)之結合。兩者結合(SxP)可製成一張風險圖,以色塊的方式標明風險的高低。
可接收風險圖|來源:參考自林純如老師

然而,創意無奇不有,因此 ISO14971 中已制定 34 則條例,協助廠商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鑑別產品的風險。
以助聽器為例,助聽器是提供給受損的患者使用,因此危害來源可能為:功能失效、硬體失效、軟體失效、人機介面設計不佳或是使用錯誤。此外,助聽器也會接觸到使用者的體表,因此尚須考量生物性的危害。

Step5:產品註冊

在評估完產品的風險之後,下一步就是做風險控制。風險若落於紅色區域,必須採取控制措施;風險若落於黃色區域,如果在採行管制措施後需考量醫療好處符合最低合理可行準則(ALARP,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殘留風險是可被接受的,但仍須定期審查。

Step6:PMS上市後監督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等到產品正式上市了,但,這不是終點而是下一個起點。上市後廠商要面臨的挑戰就是沒有規則可依循,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林老師提醒道,新創公司在上市後也務必要確實做產品的定期風險評估,包括:顧客使用回饋、市面上類似品的安全和回收資訊、產品標準、產品法規修改以及科學文獻的新發現。如此一來才能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與功效,給使用者最好的產品。

Photo Credit: H. Spectrum

撰文:呂欣瑗
核稿:卓筱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