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傑
H. Spectrum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n 5, 2018

--

透視秘辛|生醫新創募資終極解密

中華開發創投經理 — 孔德鈞

中華開發創投經理 孔德鈞 Photo Credit: H. Spectrum

「小國成為現實,創新就是義務!」

募資是攸關新創公司生死的關鍵。想知道什麼樣的投資人適合自己的公司嗎?總是摸不清自己面對的創投在想什麼而處處碰壁?想知道面對創投必考題的連環攻擊該怎麼破解?不用等了!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非常幸運地邀請到業界長期專注於生物技術、新藥、醫材、醫療服務、健康通路等投資標的生醫創投基金經理人 — 中華開發創投經理孔德鈞,帶領大家一窺新創事業的募資秘辛!

伯樂難尋 — 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人

不同類型的投資人,投資標的當然不同,新創公司進行募資時,首先要清楚他們的差別,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可以粗略的將投資人分為六大類:法人投信保險資金私人金主天使、企業創投。法人投信資金雄厚,注重資產的流動性,每天動輒數十億元的交易,不會將資金放入新創事業,而保險資金規模過於龐大,新創事業也不是他們的投資標的,我們在此不多做贅述。至於私人金主,多半是口袋極深的有力人士,但未必對於新創事業的模式或領域有所了解,資助多半講義氣,注重投資回報率,對於時間、進程壓得緊,除非資金真的快要見底,否則不建議尋求其協助。

天使投資人多半注重回饋社會與自我實現,可能運用其資源協助擔任導師的工作,但不會涉入新創公司的關鍵決策,資助時間長短不一,半年至十年皆有,看好的是新創公司的「概念」,幾乎不管理新創事業的進程,只求事業能繼續發展,公司不要倒閉。唯一的負面影響,是當新創公司的股價水漲船高後,天使因為進入時間早,其所持有的股份數,可能會壓縮後續進一步募資的空間。

企業投資新創注重的則是自身未來的發展,可能是新事業探勘的前哨站,也可能是以併購為最終目的。大型企業資源豐富,從研發、製造、專利、法規到銷售通路皆可一手包辦,當其挹注新創事業後,基本上不會脫手,只要是對於自己的事業有幫助,無論新創公司處在任何階段,皆有可能投資,但也因為是以商業併購或是攻防為主要考量,因此新創公司的利益並不會被放在第一位,甚至有被吃豆腐的可能,我們後面會再詳述。

獨立創投投資 之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利。 當然,成功的投資故事對於其在募集下一檔基金時也是利多。創投可以提供新創公司相關領域的資訊以及人脈,因為其持有的基金有一定年限,基本上投資時間約為3~7年。創投通常尋找較早期的新創事業作為投資標的,因為是拿著別人的錢進行投資,對於公司的估值、佔有股份相對而言斤斤計較,注重其資金收回之退場機制,因此新創事業的股權可能因為基金年限到期而被原創投脫手,甚至有流入競爭者手中的可能。

中華開發創投經理 孔德鈞。Photo Credit: H. Spectrum

知己知彼 — 創投到底在想什麼?

俗話說: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進行募資之前,了解潛在投資人的思維,不但能讓募資更為順利,也可以避免在不清楚彼此利害關係下而蒙受其害。投資的本質,在於「買低賣高」,公司本業的成功,僅是其增加價值的「方式之一」! 舉例來說: 某新創公司計畫五年後生產某款植入式醫材進軍美國市場,因此募資五千萬元購買廠房土地,不幸的是,臨床試驗失敗,這不代表投入的資金血本無歸,可能事過境遷,當初購買要興建廠房的土地增值成一億五千萬,雖然本業失敗,但該新創公司仍然獲利。投資人關注的是究竟能不能獲利,你的本業並不是唯一重點。

面對產業創投時,因為其是以自身企業利益為考量,所以要特別注意彼此的利害關係。以下舉三個案例:

  1. B大公司於新創小公司A初創之時提供資金幫其度過難關,但合約中載明未來A公司之產品只能委由B公司代工製造,不得委由他人代工,這個策略稱之為「以約綁單」。在未來,可能A公司付出的代工費用,並不小於當初B公司的投資金額,故在簽約時須謹慎考慮,注意合約中的相關細節。
  2. B大公司投資A小公司並在其董事會中掌握多數股權,否決A小公司由其他管道募資的相關計畫,當A公司股價跌至低點時,在加碼投資藉以取得更龐大的股份占比。因此,新創公司應避免自身股權遭到稀釋,喪失公司主導權。
  3. 過去,市場上有穿戴式醫材新創A公司與糖尿病管理新創B公司,分別面對消費者,各自獲得利潤。現在,保險巨頭C併購A、B新創,要求A公司降價或是贈送產品給保戶且要求其自行吸收成本,由B新創的耗材與自身保單獲利,因而壓縮A的利潤。新創公司接受企業投資時,應提早釐清前後利害關係,以免蒙受其害。

獨立創投因為是拿著募得的基金投資新創事業,因此投資週期大約為3~7年,時間一到必須有退場機制,才能將基金退還給當初購買此檔基金的金主。通常採取的模式是新創公司被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新創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或是將現有股權轉移給投信、法人。新創公司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與創投間存在資訊不對稱,因此創投是高風險、高投入但高報酬的行業,可以說是與新創公司共存亡。成功故事能讓創投在募集下一檔基金時更為順利。( 事實是:商場上今天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 ,投資早期新創著重創新性、擴充性、概念可行性,告訴潛在基金購買者自己投資的對象具前瞻性,走在時代的尖端,最熱門的新興領域我們都有涵蓋;面對晚期新創則注重營業規模及概念實證,為的是要確保能夠獲利;亦有創投投資新創公司Pre-IPO階段,透過短期資本市場套利。

對於不同階段的新創公司來說,都有「適合」自己的投資人。公司初創之時,最重要的是存活,因此實實在在的拿到現款比較重要。現在給你500萬或兩個月後給你2000萬,建議選擇前者,對於剛剛技轉的新創事業來說,兩個月就像永遠那麼長。當公司開始進入原型設計、臨床試驗的「死亡之谷」時,是花錢花的最兇的階段,這時就要比「氣長」,拿到大量資助就顯得比什麼時候拿到更為關鍵。新創公司走出死亡之谷,進入翻身期,估值就成了重點,盡量避免自身股權被稀釋,若是無法一次完成募資,可以分多次完成。面對投資人時,可以詢問他過去面對個案,看看他是否有雨天收傘的記錄。

中華開發創投經理 孔德鈞 Photo Credit: H. Spectrum

產品才是終極必殺

請新創團隊將90%以上的心力專注於產品或服務的開發! 不專注於產品開發的新創,無疑是自殺! 好的產品,是新創公司唯一比得過大型企業、大創投的地方,也是自身的價值來源。舉例來說:前幾周在上海登場的免疫療法相關產品展覽,某醫藥巨頭的解決方案便是購買各家廠商組件,將五台儀器擺在同一張桌子上,然後烙上自己的商標;某德國新創公司,則是透過微流道及微機電技術,將五個步驟整合進同一台完全自動化的機械設備,產品高下立判。

產品具有「價值」,是讓新創公司與投資人談判時占有優勢的捷徑。創投為了獲得利於募資的里程碑,關注議題圍繞著產品的開發進度,從原型製作、試量產、臨床試驗、取證到專利授權。擁有好的產品外,完善、優化產品周邊相關商業元素也同等重要,專利佈局、技術轉移、量產評估、保險對於產品的給付情況、有無剛性法規對於產品銷售、關鍵組件進出口制定相關限制……等等,都是新創事業該注意的課題。只要產品好,不管是協助新創公司進行調整、提供人脈資源及相關領域資訊,創投都很樂意幫忙。

由於醫療相關法規嚴密、產品試錯成本高、相關產品、服務亦不能損害他人權益,醫療產業存在其先天保守性。當今生醫市場破碎,相關大廠又各據一方,新創公司在思 考其商業模式時應放大格局,除了「局部最佳化外」,也應分析對上、下游廠商的利害關係,藉由「讓利」達成「整體最佳化」,否則相關事業的堆動將窒礙難行。

中華開發創投經理 孔德鈞 Photo Credit: H. Spectrum

面對創投 — 考古大解密

「創業者永遠最樂觀!」

當創投說出這句話時,其實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等。切記,創投永遠懷疑你的樂觀,卻對你的保守深信不疑。請團隊維持你的樂觀,並透過符合邏輯的數據、分析佐證你的看法,執行力說服力是成功的關鍵。

「商業模式不明!」

創投此時在質疑的其實是你的執行力,商業模式固然值錢,但需要更多證據說服創投。生醫領域新創公司難以改變「保守的醫療產業」生態系且商業模式不屬於任何公司,建議點到為止。回答重點在於選什麼題? 做什麼產品? 怎麼執行?

「市場太小!」

創投心裡想的是:「市場真的存在嗎?」新創團隊在募資之前,務必謹慎考慮是否有募資或是未來IPO的必要。一定要透過適合的產業定義自身產品的市場,「市占」比「市場大小」重要,看得到吃不到一切也是空談,請詳細說明執行計畫及具體案例;市場成長比市場價值重要! 創投業界的潛規則: 獲利三年三倍,五年五倍。另外,也一定要進行競爭者分析,找出彼此的「差異」! 解釋這個領域為什麼非你不可? 優勢是什麼?

「退場機制?」、「有無其他創投關注?」

新創團隊請分析潛在收購者,持續與其接觸,保留IPO的彈性。說穿了,這就是創投自身怕輸的心理,怕有自己不知道的公開事實。建議新創團隊照實回答,如果沒有或是這是自己面對的第一位創投,則回覆將繼續接洽,之後回覆有關進度。

撰文:王威傑
核稿:卓筱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