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樺 Po Hua
H. Spectrum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r 6, 2018

--

當憂鬱來臨時|人工智慧(AI)與人類治療師的解憂進行曲

「治療是對話式的」(Therapy is Conversational.)。目前除了技術上,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仍需解決,但只要等到未來能讓機器人變得更像「人類」時,或許,我們對於 AI 醫生的前景就會更肯定,也就更讓人期待了。|圖片來源:Davi Ozolin

當人們心情感覺到鬱悶、長期低潮且無法脫離時,虛擬治療師(Virtual Therapist)可以是一個初步用來諮詢或傾訴的對象。

不過當然,如此社會景況還在科學家們的想像裡頭尚未實現。

「如果我們能夠仔細觀察社會上的需求,並了解人工智慧(AI)能夠為這社會帶來什麼,」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時俱進,「在數位心理健康照護(Digital Mental-health Care)這塊領域的成長,或將能滿足社會上偌大的需求。」

面對這樣子的憧憬,吳恩達便在去年 10 月時於部落格上旋即宣佈,他將以董事長的身份出任聊天機器人公司 Woebot。當消息一經刊出後,該公司就再度吸引各界媒體的目光。

這間公司主要開發的同名產品 Woebot,是一款基於「認知行為治療」設計而成的 AI 醫生,而它是以「對話療程」來改變使用者不合理的認知,再間接地改善使用者的行為與態度。這款 AI 醫生的終極目標,則是想用於緩解人類深受焦慮及憂鬱症困擾的問題。

因此,當吳恩達決意與該公司合作以後,便將透過自身於 AI 的專業來協助搭建更好、更厲害的聊天機器人,以此共同對抗人類心理健康的疾病問題。

2017 年 10 月,吳恩達(Andrew Ng)宣布出任 Woebot 公司董事長一職,透過自身於 AI 的專業來協助搭建更好、更厲害的聊天機器人,以此共同對抗人類心理健康的疾病問題。|圖片來源:Andrew Ng

治療從現實走向虛擬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其實是一種以「溝通」為核心的心理治療方式。透過它,醫生必須與患者之間頻繁地進行對話,才能夠理解並建構出對方的心理狀態,進而針對患者憂鬱或焦慮的不同程度,來提供相對的治療方案。

過去像這樣的一次診療,患者通常所需負擔的費用較高,而且事前預約就診亦是相對不便,甚至過程中,也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夠輕易突破心防、在醫生面前吐露心聲,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就診意願與積極度方面的問題。

然而隨著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變成了人與人之間主要的聯繫載體,「就診場景」也順應轉往至應用軟體(APP)的虛擬空間,開始根據手機及使用者習慣等特性,來提供患者合適的心理治療服務。

不過近幾年來,市面上的 APP 呈現過飽和的狀態已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如今,若還想要患者為就診而下載一個新的 APP,業已是相當困難。根據研究數據顯示,2015 年以後,聊天通訊軟體(例如:Line, FB Messenger, WeChat 等)的使用人數成長超過了社交軟體(例如:FB, Twitter 等),亦即人們每天在手機上的軟體使用習慣,正逐漸地在產生變化。

回過頭來,Woebot 公司將其產品建立在 FB Messenger 聊天通訊平台,除了是著眼於治療方法中關鍵的「溝通」要素,以及看準當代使用者習慣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聊天機器人」正好為近年投入最多資源開發的項目之一,且當進一步結合 AI 技術後,人們對於 AI 醫生的想望,便是藉由它達成更高效率、服務品質更好的心理治療療程。

Woebot 公司將其產品建立在 FB Messenger 聊天通訊平台,除了是著眼於治療方法中關鍵的「溝通」要素,以及看準當代使用者習慣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聊天機器人」正好為近年投入最多資源開發的項目之一,且當進一步結合 AI 技術後,人們對於 AI 醫生的想望,便是藉由它達成更高效率、服務品質更好的心理治療療程。|圖片來源:Woebot

AI 怎麼做,與它帶來的影響會有哪些?

新科技的應用,往往能使服務擴展更大的使用規模,幫助到社會上更多有需要的人。不少心理治療專家認為,若當與 AI 技術兩相結合應用後,將會為心理治療領域開啟全新的紀元。

將醫療資源重新分配

試想,在過去傳統的心理治療上,治療師的溝通療程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即便我們將每日療程期間拉得再長,讓愈多人都能夠有參與問診的機會,但一天之內,治療師能夠接觸到的患者數量仍舊有限。除此之外,當時社會普遍能獲得治療的對象,多半限於經濟上有能力負擔的民眾,然而有更多欠缺治療的貧苦人家卻是無法從中受惠。

但若 AI 醫生問世後,專家認為如此現況將會受到改變,原因是 AI 可以不受到時間、地點 — — 當然還得先連上網路 — — 的限制,就能夠為更多人進行診療服務;而且在現實社會上,有不少心理疾病患者是寧可承受疾苦、也不願主動出門去就醫治療。因此面對各種因素,人們只要擁有手機,AI 醫生就能如同救星般隨時出現,使任何人皆能在面臨困難時立即獲得救援。

AI「輔助」醫生,而非「取代」醫生

「AI 到底會不會取代人類?」是目前人們探討 AI 應用時,最常被提出來的疑慮之一。

針對這項問題,吳恩達毫不避諱地表示,說道「聊天機器人今日所呈現出來的,是自然語言處理(NLP)和人工智慧技術面臨了巨大挑戰。」

即便目前機器人在溝通應對上還顯得笨拙,且有許多技術困難仍然等待突破,但他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帶入人類治療師的洞察與同理心,到那時候,Woebot 想幫助數百萬人遠離憂鬱症問題,就會變成更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即使對象是機器人,只要能夠產生對話,就能夠幫助到患者,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況並且吐露心聲。」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 AI 醫生的特點就在於它擁有「不是人」的身份。因為「不是人」,故對某些患者來說,相較於面對人類治療師的壓力,AI 醫生可能更容易讓他們坦誠說出自己的困難。

另一方面,從它「不是人」的關係所反映出來,是我們人類所擁有的情緒、同理心等情感頓時顯得多麼珍貴。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機器人在回應患者的時候,比起人類更容易出錯的一個主要原因。

那麼,它最終取代得了人類嗎?

我們應該去想的是,有一天,科技終於會變更厲害到無以復加的地步,AI 只可能會變得近似於人類,而非變成一個像是你我般複雜的人。因此,可以說技術上它將協助人類治療師做到更好,而非予以取代。

治療是「對話式的」

科技進步,理所當然地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好的治療工具、提供更完善的治療方法。而 AI 做為未來一種全新醫療手段,也並非是為了取代人類醫生的位置,而是將以「類助理」角色提升治療師的工作效率,並讓治療費用減低至人人皆可負擔的樣態。

「治療是對話式的」(Therapy is Conversational.)。目前除了技術上,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仍需解決,但只要等到未來能讓機器人變得更像「人類」時,或許,我們對於 AI 醫生的前景就會更肯定,也就更讓人期待了。

參考資料
1. Woebot: AI For Mental Health (Andrew Ng)
2. Woebot Names AI Pioneer Andrew Ng as Chairman to Work on Mental Health. (VentureBeat)
3. Andrew Ng Has a Chatbot That Can Help With Depression (MIT Technology Review)
4. Delivering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Young Adults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Using a Fully Automated Conversational Agent (Woebo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MIR Publications)
5. The Complete Beginner′s Guide to Chatbots (Chatbots Magazine)
6. Study of Apps for Depression Notes Positive Impact of Cognitive Therapy Intervention, Mindfulness. (MedCity News)
7. 心理師下海試用Woebot的心得:人工智慧(AI)與心理治療師的攜手想像
8. [AI + 心理健康]全民焦慮,AI 化認知行為療法能派上用場(動脈網)

撰文:Po Hua
核稿:卓筱涵

--

--

柏樺 Po Hua
H. Spectrum

閱讀、攝影、寫作、徒步|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生活的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 聯繫方式:tony18120141995@gmail.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