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傑
H. Spectrum
Published in
5 min readJul 6, 2018

--

AR 術前訓練,兩年縮成一個月 |專訪 Scope+ 黃宇軒

Photo Credit: H.Spectrum

究竟是何方神聖,先是在 SIGGRAPH(計算機圖形學頂級年度會議)的 AR/VR 競賽入圍全球前十強;然後一路過關斬將,在人機互動與使用者介面設計領域最頂尖的國際會議 UIST 上,擊敗了大名鼎鼎的迪士尼研究中心、微軟研究院、韓國科學技術院、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媒體實驗室等國際頂尖研究機構,一舉獲得 UIST Best Demo 2015 這項殊榮?沒錯!他們就是來自台灣的 — Scope+!

Scope+,葫蘆裡賣什麼藥?

Scope+ 是一家專注於以 AR 技術,提供眼科醫師進行白內障手術術前訓練解決方案的生醫新創。進行白內障手術最關鍵也最困難的步驟之一,是要用非常精細的鑷子,在水晶體表面撕開一個完美的圓形開口。在過去,能夠依靠的只有醫師的經驗與手感,透過 Scope+ 所提供的解決方案,醫師得以在進行手術練習時,不需將視線移開顯微鏡,藉由 Scope+ 的 AR 即時反饋技術,立即得知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確。根據 Scope+ 團隊近期於國際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無論是專業的醫師,或是不曾受過白內障手術訓練的普通人,透過旗下 AR 技術訓練一個小時後,都能獲得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的進步,可望有效將醫師執刀的養成時間由 2 年縮短至 1 個月,並且更加安全,訓練內容也更完整豐富。

Photo Credit: Scope+

創業就是踏上另一場奇幻漂流

創業並不如大多數的封面故事般光鮮亮麗,當我們踏上這條不歸路,就好比某個時間點,因為「機緣」而跳上了一列正在加速奔馳卻不知開往何處的火車,與其說是旅行,不如說是流浪、漂泊。「幾乎沒有事情會跟自己原本想的一樣!」黃宇軒回想起 Scope+ 初創之時,在即將參加 SIGGRAPH 競賽的那些日子裡,團隊無論是資金、人員皆極度困乏,甚至於參賽前,程式也多次因為架構問題而必須狠下心全部打掉重練,在面對進度追趕的極大壓力下,團隊成員那陣子幾乎沒有離開過實驗室。

「當已經成為主治醫師之後,自己除了臨床醫療的責任,還要肩負帶領團隊進行研發的任務,這就是選擇未知新創之路的代價!」

眼科醫師在一般群眾眼裡是收入豐厚的「人生勝利組」,是什麼原因讓 Scope+ 創辦人黃宇軒踏上了創業之路?黃宇軒是一位熱愛研究新技術的眼科醫生,聽起來雖然有些跳 Tone,但「資訊人」的背景卻意外地讓他在大學時代,連續獲得兩次全國性程式設計競賽大獎的肯定,畢業後更在醫學中心訓練過程中,解決了長期以來眼科醫療缺乏影像整合系統的問題,他便在這一連串的機遇中展開了這趟意外的旅程。以往,從來沒有人嘗試過在如此微觀的尺度下使用 AR 技術,Scope+ 從顯微鏡的設計、核心模組的製作到系統整合全部一手包辦,經歷無數個挑燈苦戰的夜晚,終於將適合的零組件一一湊齊,為了讓醫師能夠空出雙手執刀,Scope+ 煞費苦心設計了以腳踏板控制顯微鏡方向和焦距的操控模組,終於讓顯微鏡能夠「動」起來。

「當已經成為主治醫師之後,自己除了臨床醫療的責任,還要肩負帶領團隊進行研發的任務,這就是選擇未知新創之路的代價!」黃醫師開玩笑的說著。但也因為身為醫師,才有辦法看見臨床上未被解決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才有說服力。當然,創業也壓縮了娛樂與休閒的時間,如何在臨床、創業與家庭間取得平衡也是重要的課題。「幸好同為醫師的太太跟我一樣忙,很能互相體諒!」黃醫師笑著說道。

Photo Credit: Scope+

下一站,Scope+ 將往哪裡去?

不同於當前市面上看到的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主流應用,多是聚焦於電影、電玩這類大規模、遠距離的視覺感受,Scope+ 以微觀的尺度出發、用近距離的世界作為全新的切入點,不與科技巨擘在娛樂市場上硬碰硬,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觀點」,也發現了 AR 在生醫領域應用的新大陸。

「永遠不會知道未來還有什麼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Scope+ 的 AR 術前訓練儀器是全世界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以 AR 技術輔助術前訓練的教學儀器,正在尋找銷售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入,為未來進軍全球白內障手術訓練儀器市場鋪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系統的開發已具備一定規模,接下來的挑戰是去思考如何打進各大醫療院所及個人診所的訓練市場。

而未來Scope+ 期望透過運用其 AR 核心技術,針對不同的手術設計適合的軟硬體,進攻其他如視網膜、神經外科等也需要使用醫療顯微鏡的精密手術訓練之市場。無論科技再怎麼變化,Scope+ 增進病患福祉的初衷永不改變!

延伸閱讀:

撰文:王威傑
核稿:卓筱涵、Po Hu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