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記者會每日召開有百害而無一利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只要台灣本土稍有疫情,指揮中心就必定會天天招開記者會。舉行記者會最重要的目的有兩個:報告每日的疫情變化、宣達因應疫情變化的新防疫政策。
不過實際上疫情並非是每日變化的,一段時間前新北市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連續四天停在150人左右,這代表疫情穩定了嗎?並沒有。隨後新北市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迅速衝破350人,相信不會有人還會認為新北市的疫情曾經處在一個穩定的階段。
真正值得關注的其實是一段時間中的疫情走勢,一般來說比較有意義的時間跨度約是一個星期,因為這樣也能順扁把週末篩檢量變動的因素給一併納入考量,所以多數統計疫情的網站才會為他們的統計圖表提供一個「七日滾動平均」的項目。指揮中心每日的報數不僅對解讀疫情走勢毫無幫助,甚至還會混淆一般大眾對疫情走勢的判讀。光靠記者會的當日數字或只去比較當日和昨日的數字,那無疑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事情;像下面這樣的趨勢圖才有意義。
因此,為了讓一般大眾對疫情的走勢有更清楚的認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完整揭露疫情現況的線上疫情資訊平台,而非現行每日碎片化的報數記者會。以筆者所在的以色列為例,疫情的變化在線上疫情告示板上一目瞭然:小至各醫院的負載情形、各地區的疫苗施打率及染疫數字,大到全國各年齡層的輕、中、症分佈、全國的疫情傳播速度(R值)。更重要的是,這些資訊都是經過圖像化處理的,不僅可以看到當下的數字(每日更新三次),還可以透過時間軸看出不同時間段、不同病毒株大流行時的疫情趨勢。
反觀台灣,疾管署首頁的每日疫情資訊可說是少得可憐,甚至還遠不如每日記者會中所揭露的各項數字。可笑的是,上面唯一的圖像化數據竟是過去至今「全台灣的每週檢驗量」,試問這到底能讓我們對疫情變化了解些什麼?更甚者,上面也僅標示著昨日的確診及採檢人數;在指揮中心把「重症清零」、「減災」喊得震天價響的同時,民眾最方便接觸的疾管署首頁上卻毫無重症及死亡的資訊,豈不怪哉?
防疫政策和疫情變化又互為因果,依現行體制下每日記者會隨時都有可能宣布新防疫政策的情情,對指揮中心而言,便很難去評估每個防疫政策變動所帶來的影響。
國內不是沒有資訊人才、每日從中央到地方的記者會也都有著無數重要的數據,因此要做出一個能完整揭露疫情現況的線上資訊平台絕非難事,純粹是看主事者的意願罷了。事實上,網路上也真有兩個平台有提供遠多過疾管署官網的數據,一個是由網友每日統整的2022 Covid-19 TW統計圖表;另一個則是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所推出的COVID-19全球疫情地圖。尤其後者幾乎等於是官方的平台了,只要把它好好地介紹給社會大眾,並更即時的更新更多、更全面的疫情資訊,取代每日記者會的報數功能可說是一點問題也沒有。
當然,每日的記者會還有另一個重要功能:新防疫政策的頒布。
如開頭所述,疫情絕非每日變動的,需要有一段時間的趨勢才看得出來。而防疫政策和疫情變化又互為因果,依現行體制下每日記者會隨時都有可能宣布新防疫政策的情情,對指揮中心而言,便很難去評估每個防疫政策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對社會大眾來說,則會處在一種生活隨時都可能產生巨大變動的恐懼之中。
下圖是以色列在2020年面對疫情時的應對方式,可以清楚看到各種防疫限制只有在第一波疫情時才密集的調整,隨著對病毒特性更多的了解,第二波疫情時的防疫政策調整間隔便大幅度的增加;此外,也往往能在調整的2–3週後看到成效或後果。台灣則完全反其道而行,光學校的隔離政策就可以在一週內做出數次的調整;影響交通部、內政部、各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往往散佈在每日的記者會。這一來顯示了指揮中心對疫情感控和預測的嚴重不足,二來也讓人難以相信指揮中心有任何方法能夠去評估這一系列防疫措施調整所帶來的影響與效果。
在對Omicron已有足夠認知的當下,防疫政策的變化應有計劃的採取公告並觀察的策略,而非隨機的在每日記者會帶給大眾驚嚇。
綜上所述,每日記者會不僅對疫情已無實質的幫助,更嚴重干擾了台灣對抗這波Omicron疫情的防疫能量。每日記者會的本意是要穩定社會免於新冠疫情造成的恐懼,是時候把這個重擔轉給一個更透明、更方便大眾理解的線上疫情資訊平台了;與其指揮中心自己說破喉舌也沒人聽得懂,不如讓民眾自己透過各種疫情圖表來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