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新冠病毒個人防疫指南

Eric Hung
HungHungfromTW
Published in
Apr 18, 2022

Omicron來勢洶洶,到底是要清零還是共存儼然成了台灣人人心中最大的問號,但看看當下台灣的防疫手段,怎麼樣也看不出到底是要帶台灣走往哪個方向,果然最適合台灣的還是維持現狀啊!

不過,無論台灣的防疫要怎麼走,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Omicron這個病毒本身。一般大眾對Omicron的認知大都是它傳染力超強,但染疫後比較不容易重症,因此被感染就如同得了個「重感冒」;再深一點頂多就是和之前的變種相比更容易出現上呼吸道的症狀,像是喉嚨痛、流鼻水等。基本上還是把Omicron當作是「過去新冠病毒的一個延續」。

這樣的認知不能完全說是錯的,可是實際上Omicron和過去所有新冠病毒變種間的差異,是巨大到超乎絕大多數人想像的:從症狀、篩檢靈敏度、隔離的策略、到疫苗的效力都有顯著的差別,不從頭認識Omicron,而只把它當成另一個新冠病毒變種的話,那就很難做好自身的防疫。

以下我會就我在以色列經歷了整個新冠疫情的實地觀察以及自身的相關專業,來帶大家好好的認識這個正邪難辨的大魔王──Omicron。

(原文1/23發表於Hung x Hung 跨國日記臉書

症狀

Omicron和過去的變種相比,感染後出現症狀的比例有著顯著的增加,這原因非常簡單:過去的變種更容易感染肺部的細胞,而肺部的症狀除非嚴重到一定程度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反觀Omicron往往在上呼吸道就會造成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狀大家既比較熟悉、也更容易察覺。

而Omicron造成的症狀除了喉嚨癢、乾咳、流鼻水、鼻塞、擤鼻涕等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外,和流感或一般的感冒還有許多其他像似之處,如高燒不退、頭痛、疲倦、肌肉酸痛、腹瀉等。不過Omicron也是有些不同於感冒的症狀,像是夜間盜汗以及痛到幾乎無發吞嚥的喉嚨痛,這兩個症狀就值得特別的留意。

有人說Omicron不像Delta一樣會造成嗅味覺喪失,但這其實是錯的,仍有20%的Omicron患者會有嗅味覺喪失的症狀。所以別因為同時產上呼吸道的症狀加上嗅味覺喪失就感到迷茫了,這完全可能是Omicron感染造成的,光筆者周遭就能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去年五月台灣本土疫情第一次大爆發的時候,有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新名詞「快樂缺氧」,為了避免自己的血氧濃度在不知不覺中因為無症狀的感染而下降到有致命風險的程度,所以血氧機被搶購一空、甚至連能測血氧的智慧型手錶都因此大賣。好消息是這在Omicron的感染中已幾乎不復見,所以大家也不用再那麼擔心自己的血氧數值了。

所以Omicron的症狀到底算是嚴不嚴重?和過去的變種相比是好多了,畢竟引發嚴重肺炎的機率大幅降低,所以醫院內需要呼吸器的病患比例遠低於前幾波的疫情(以色列耶路撒冷最大新冠專責病房的第一手消息);不過若和重感冒比較,那不僅症狀要強烈的多、症狀持續的時間也很容易長達1到2個禮拜。感染Omicron後症狀所帶來的難受程度幾乎所有我認識的感染者都覺得遠超過一般的重感冒,因此Omicron在症狀上應該是自成一格、嚴重性介於重感冒和過去新冠變種之間。

篩檢

既然Omicron症狀有那麼多與感冒的相似之處,那要靠症狀來分辨顯然是不可能的,尤其和一些較舊的變種相比,過去只要有嗅味覺喪失就幾乎保證了是新冠的確診;而在Omicron上卻不能以此判斷了,畢竟嗅味覺喪失的現象就指出現在一小部分的Omicron感染者身上。所以要確認是否感染Omicron,篩檢就成了唯一的辦法,但壞就壞在現有的篩檢辦法無論是PCR或是抗原快篩的準確度和過去檢驗其他變種相比都降低了不少。

以色列電視台實測發現,許多號稱70%以上準確度的快篩試劑碰上Omicron就只剩下50%的準確度,有些廠牌的試劑還甚至完全認不出Omicron。另外,基於過去的經驗,多數快篩試劑的指引是引導受試者透過採檢棒在兩個鼻腔採樣,但無論是電視台的實測或我身邊確診者的經驗都顯示,Omicron的感染需要從口腔採樣才比較有辦法驗得出來;光從鼻腔採樣的話,連PCR確診的Omicron患者都很可能會是抗原快篩陰性。

至於PCR,同樣也是口腔採樣來的要準確的多,但時不時也會出現抗原快篩陽性但PCR陰性的例子。針對這些Omicron篩檢上的短板,目前可行的應對方式如下:在準確度只剩50%的情況下,快篩要做就至少要做兩次、若出現快篩陽PCR陰的情形,若有符合Omicron的症狀則應當做是確診或複驗PCR。

另外還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Delta之前感染新冠病毒的潛伏期中位數是大於五天,到了Delta變成了四天,而這個數字在Omicron則降到了三天。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是Omicron確診者有一半的人在三天內就會有症狀了,而有症狀也就等於開始篩檢開始有機會篩到病毒了,所以在Omicron大流行的時代,確診者的接觸者在知道自己與確診者有接觸後立即的篩檢變得更加的有意義。

疫苗

新冠疫苗到底對Omicron有沒有效?

就以色列的數據來看:若分成有打過疫苗(無論幾劑)和未曾打過一劑、再用年齡60歲來區分高風險族群,則60歲以上接種過疫苗的Omicron患者重症比例及死亡比例分別約是1.1%和0.1%;未接種過疫苗的60歲以上族群則有著5.5%的重症率及0.7%的死亡率,明顯可以看出有打疫苗和沒打疫苗的差異。而在60歲以下的族群,重症比例就只在萬分之幾左右、打過疫苗的死亡率更是只有十萬分之一不到。總而言之,打過疫苗無論是在防Omicron感染導致的重症或是死亡上無論年齡都還是比沒打疫苗強上不少的,尤其對60歲以上的長者更是幫助極大。

除了防重症及死亡,防止被傳染也是接種新冠疫苗很重要的一個目的。Omicron確實很容易突破接種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使得靠疫苗來達成群體免疫徹底成為了泡影。不過根據以色列的數據,新冠疫苗依舊是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未接種疫苗的族群被Omicron感染的機率約是接種過疫苗族群的兩倍,並且這對全年齡層都適用。但加強劑在這方面,就無法像先前對上Delta般的力挽狂瀾,對防Omicron傳染的提升只能算尚可接受。

特效藥

目前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的有輝瑞藥廠的Paxlovid以及默沙東藥廠的Molnupiravir這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被Omicron感染後的重症率及死亡率,這無疑是這暴風般疫情中為數不多的幾根浮木。

不過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這兩個藥在使用上其實都有許多的限制,像是不能與許多藥同時服用、以及一個最大的限制──這類藥物得在發病的5天內服用,甚至藥廠還建議最好是在3天內。也就是說在時間緊迫的條件下醫師首先要找出症狀嚴重到需要吃藥的病患、再對病患做出完整的健康評估才能給藥,這在病患數量少的時候沒太大的問題;但在病患數量暴增的時候光確診就要花上不少時間、再加上醫療體系的緊縮,這些新冠特效藥的實際使用率便會嚴重受限。

隔離

在台灣的大家早已習慣了有與確診者的接觸史便要隔離14天、確診者要隔離到PCR陰性的政策,但歐美各國包含以色列在內卻紛紛將隔離期縮短,像以色列就是縮短到5天且無症狀即可解除隔離。這樣的決定乍看之下是非常的政治掛帥而缺少科學依據,不過實際上所有隔離相關的政策本就都是充滿政治上的考量,否則為什麼過去只要隔離14天就夠了、而非30天;隔離超過14天後才發病且具傳染力的例子雖然罕見,但也不是沒有啊。

簡單來說隔離的標準就是在「醫療體系崩潰」與「社會運作崩潰」之間拔河。前者系統較小、比較容易達到它的臨界點,更重要的是它的崩潰同樣會造成後者的崩潰,所以想都不用想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是犧牲「社會的正常運作」來遷就「醫療體系最基本功能的維持」。但在經歷無數波的疫情後,醫療體系一次比一次來得更有準備,再加上疫苗、新藥、新研究發現等一系列的進步,終於在碰到這次重症率及致死率雙雙大幅降低的Omicron變種下,歐美各國防疫政策的中心教條由「醫療體系優先」轉變成了「社會運作優先」。

問題來了:明明Omicron就傳播得更快,隔離期縮短真的不會讓醫療體系爆炸嗎?在防疫中心教條反轉之後,正是因為它傳播的太快,所以需要縮短隔離期來讓社會維持正常運作。舉例而言,Omicron的傳播速度在以色列幾乎是以整個新冠專責病房的醫護為單位這樣迅速傳染的,如果依舊維持較長的隔離期,那反倒會更容易促使醫療體系崩潰。當然,這還有個Omicron能再傳播的機率在隔離10天與5天政策下差異不大這樣的前提。而Omicron較短的潛伏期與更高的有症狀比例正好滿足了這樣的前提(還可以再算上一個更短的住院時間),美國將隔離期從十天縮減到五天,便是以華盛頓大學Carl Bergstrom教授依Omicron特性調整參數後的模型作為參考而實施的。

因此,隔離期縮短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防疫上的全面棄守,而是因為Omicron諸多特性上的不同所帶來的必然。

小補充:

澳洲和台灣一樣過去是堅持清零的國家,現在已被Omicron徹底打破了追求清零的方針。澳洲的條件和台灣最為相似,因此Omicron在澳洲的疫情進程就成了台灣最好的借鏡。

好消息是,Omicron疫情在澳洲已經持續反轉一週了,而它當初到達高峰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Omicron疫情在澳洲的爆發可能總共也就是兩個多月,而且是不需要封城也能讓疫情自然消退的兩個月。

更重要的是澳洲染疫的死亡率也沒有因爲過去的清零策略而明顯提升,依舊是Omicron在其他國家的極低水準。

擔心台灣因為Omicron會變成怎樣?澳洲的數據很直得參考。

4/19補充:

澳洲或紐西蘭都是從清零轉換到共存非常順利的代表,Omicron在香港爆發的方式則是最佳的反例。好在台灣高齡族群的疫苗覆蓋率要遠高過香港(70% vs 35%),幾乎可以肯定無論如何類似於香港的慘況不至於會在台灣發生。

4/20補充:

在Omicron特性已經被充分暸解的當下,除了超過65歲的長者以及有慢性病史的族群(尤其肥胖是個超高風險因子),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要接種了疫苗,其實都無需再擔心染疫會造成任何永久性的健康傷害了。

若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還請不吝於分享出去。

您的分享就是我持續下去的動力,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