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21 後端工程師求職紀錄

I caught a code
I Caught a Code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Sep 3, 2021

精選面試心得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看

Photo by Lo Sarno on Unsplash

這張首圖是有意義的。它反映著從下定決心學習程式到轉職的過程,一路上的心境。縱使副駕有人可指點、來往的道路有車可跟、路上也有路牌指示,但握著方向盤的人始終是我。

從學習程式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個月。中間五個月報名網路課程自學,後面三個月密集運作讀書會和各種 Udemy 大補帖,而最近則剛結束為期約四週的求職,想趁還記憶猶新時紀錄一下。

5/8 從 Alpha Camp 全端網路開發課程結業後的我,心情是複雜的,當時我想要往後端路線走,但打開 Cakeresume、LinkedIn,甚至 104,後端工程師的要求不只是一門擅長的語言(以我來說是 Node.js)和框架的使用而已,經常伴隨著對作業系統的了解、多種資料庫的操作、部署與雲端技能、甚至要有系統設計概念等等條件。(這篇 後端工程師找工作 大全 對我當時釐清目標很有幫助)

隨便抓兩個職缺來看,雖然大部分條件有滿足,但有些例如 AWS 技能、CI/CD 實作經驗 等等目前尚無著墨

雖然我認為前端很難,但現實是以初階職缺來說,前端工程師對於技能樹目前不多的人來說,門檻較低。轉職後端的話,看完這些職缺要求,我不免感到自己目前的技能樹不足以應付。

在這樣的信心消磨之下,其實我也一度為了先得到軟體工作的入場券,而緊急買課自學了 React 並做了幾個前端作品,想說前後端都投投看。不過在學習過程中,我有發現自己對前端工程的興趣始終沒有很大,中間也試著把履歷先放上求職網站,發現仍有雇主以後端職缺來邀請面試,原來我還是有市場的,因此我後來就一邊補充後端技能,一邊集中火力投後端職缺。

我想這整個找工作的過程就像重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後,都已經走了這麼遠,不如就拼拼看,所以以下的分享都會以後端工程師求職為主。

接下來就是我這次求職的幾個階段

設定目標

其實這次幾乎可說是完全沒有設定目標(佛系求職)。大概只有希望求職能在一個月內結束,因為知道自己比較容易感到緊繃,希望能將時程縮短。

目前許多行業正在積極轉型數位化,打開 104 可以發現各行各業的工程師人才仍然非常短缺,也因此我有機會各個行業去瞭解看看,產業類型並不會很受限。

雖然沒設定目標但總有希望的條件:

  1. 步調適中、產品或商業邏輯單純:

很多人學完程式充滿抱負,想要馬上挑戰很多豐功偉業等級的任務,但我以自己個性與過去求職狀況判斷,先能夠適應和穩定,對我在這個職涯長遠發展是最重要的。我不是個太安逸的人(知識焦慮),因此就算技術成分不高、壓力不大,我還是有自信能找到機會學習、把前輩們榨乾…

2. 團隊組織扁平、溝通順暢:

過去都在規模滿大的上市公司工作,層層的階級常會使溝通沒有效率,以及需要應付一些辦公室政治,都會是消磨工作熱情的隱藏原因。

3. 有一定的 code review 制度、完整的開發流程:

希望能有完整的 CI/CD 流程,我對這方面滿有興趣的。也希望程式碼品質是企業關注的重點,這樣我也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建立好的 practice。

4. 用得到英文:

沒有一定要外商,只是希望自己一直深耕的英文能力不要生鏽,若該工作需要英文能力那更好,可以持續精進。

5. 有共享知識的文化:

之前跑讀書會的時候,覺得非常充實,雖然到公司不能一直被動要求前輩教學(畢竟是去貢獻能力的,別再把公司當學校),但也希望能時常有技術交流的機會、一起探索領域的新技術。

6. 出來工作畢竟是為了收入,自己心中有一把尺,設一個低標:

數字因人而異,也因地區標準不同,在台北工作的話,如果收入太緊繃是會過得很不開心的。

再來就啟動求職活動了,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被動受邀

會寫被動出擊是因為這階段還只是「將履歷放上求職網,等待邀約」。因為自己個性比較謹慎,一般在 104 會來邀請的公司我都會盡量查清楚他們的產品與風評,再決定要不要回覆。這次有邀約的我只有面試一間,因為每看到一家沒聽過的公司就要查很多資料,時間成本太高,所以我不是很喜歡回覆邀請面試。並且通常在一來一往的了解對方職缺或敲定日期時,就能感受到該公司對求職者的態度如何,以利篩選,這也讓我後續有面試的每一家都能是非常尊重求職者的公司。

在 104 上,如果天天都上去更新履歷刷存在感的話,每天差不多會有 15–20 個面試邀約,但觀察下來,前端工程師的邀約比較多。

主動出擊

其實一般都建議先丟幾家沒有非常有興趣的來試試水溫,越喜歡的越後面投。一開始我也是這樣,但我發現我並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也因為容易感到疲乏,想要集中火力在我真正有興趣的職缺上,因此我就照自己找資料的進度去投遞,一天只投兩封,為期 1~1.5 週,104 和 Cakeresume 上都有投。

剛好這陣子 meetjobs 也有舉辦快速面試,因此也趁這個機會體驗看看,15分鐘的對話能否吸引到雇主邀約下一輪面試。很幸運的這次通過履歷篩選的公司都成功進到下一階段甚至拿到 offer,但 15分鐘真的很趕,很難好好介紹自己,也沒辦法很完整地進行問答,並不是非常推薦。

利用 Trello 紀錄求職進度

身為 Trello 腦粉,開 ticket 紀錄、用各式 label 來標示求職狀況,真的很方便又一目瞭然:

其實我沒有投很多,面試也沒有面很多,又很容易累。但每一家都是做過功課的,網路上的風評可以參考,不影響想體驗看看不同種面試的心情。

精選面試心得

以下是這次面試其中幾家心得:

  1. Fugu Fish Creations 馥谷餘 (Cakeresume)- Junior Backend Engineer

主攻互動裝置與展覽的接案公司,不只使用 web 技術,也有使用 Unity 3D 來撰寫互動裝置的機台程式,有機會接觸到軟硬整合(會使用到例如 raspberry pi 的開發板,或其他機台),客戶包含台灣麥當勞(線上尾牙)、Pinkoi/Ikea(親子手作投影互動體驗)等等。

面試時間:1.5 hr

面試流程:PM 與 技術主管面試,主要介紹自己與作品,問答與介紹公司,有二面(須完成簡單 linebot 作業)

面試結果:婉拒二面

過去念藝術大學時也看過滿多互動裝置藝術,所以也想了解這家在做些什麼、以及程式如何應用和展覽體驗做結合。團隊偏小(3人),開發時程上因為是接案經常會比較緊湊。

2. Pioneer Machinery 先鋒機械 (104)- Backend Engineer

電線電纜設備製造商,主要業務集中在國外,雖然是傳產但目前滿積極在轉型工業4.0,這次應徵的職位會做他們的 web 產品,主要是監測產線機台數據做即時的 web 端呈現、以及數位化派發工單的系統。這個團隊算是比較新創的部門,風氣滿自由,和樓下傳產工廠反差比較大。

面試時間:1.5 hr

面試流程:直屬主管+R&D 主管面試,主要介紹自己與作品,問答與介紹公司產品,僅一面

面試結果:offer get

這家因為直屬主管是外國人,因此用英文面試。一直以來對軟硬整合的產品都有高度興趣,兩個主管有展示目前的產品操作。介紹自己作品的過程中也有被問到作品中使用到的技術(開 GitHub 說明程式碼)、以及作品 Demo 等。對方有看過我的 Medium,滿認真篩選人選與尊重面試者。

3. TitanSoft 新加坡商鈦坦科技 (meetjobs 快速面試)- Software Engineer

這家應該不用多做說明,因為超夯。快速面試時我有詢問他們是不是博弈業,得到一個有點模糊的答案,我先歸類為「有為博弈客戶製做平台」的遊戲業。

面試流程:前測(HackerRank 7 題)> 快速面試 > 二面(技術) > 三面(人格特質) > Reference check

面試結果:婉拒二面

這家真的很吸引人,可以留在台中工作、開發流程完整且是敏捷精神的實踐者,聽說也滿有挑戰、很適合新手工程師好好發揮、人生起飛。二面之前也需要上他們的系統填資料與邏輯測驗、DISC測驗,也需要看一個多小時的敏捷講座影片寫簡單心得,花了不少時間。印象最深刻的是 HackerRank 前測寫了三個小時,有滿多 leetcode 題,提醒我要恢復刷題人生了。

面試流程拉的滿長的,當時也已經決定去向,加上自己暫時還沒有加入博弈業的心理準備,先放棄後續的面試。

4. EZTABLE 三二三網路科技(104)- 後端工程師

這家其實就是香港商簡單桌,幾年前還滿轟動一時(?)的餐廳訂位服務。目前主要業務依然是訂位服務,不過也有一些協助餐廳小額貸款的服務正在進行中,受到疫情的衝擊滿大的,但據面試官說最近業績有回升許多。

面試流程:前測 > 一面(技術)> 二面(人格特質)> 三面(CEO)+ 16型人格測驗+智力測驗 > Reference Check

面試結果:offer get

這家的面試流程非常的長。但因疫情關係視訊面試,所以前測一面二面是合在一起的,大約三小時。最後一面 CEO 時間大約抓 1.5 小時。招募主管也是面試官之一,滿積極求才的。技術主管面試時滿多壓力測試題(例如:如果今天我說你寫的 code 超爛,你會怎麼回答),不過主要負責招募的主管比較看重的是個人特質以及團隊適性。整體求職的感受不太好說,有興趣可以上求職天眼通參考一下。

5. 美商 DeepHow (meetjobs 快速面試) - Software Engineer

主要的產品是利用 AI 來協助技術的傳承,比較偏向教育訓練系統的產品。目前美國 team 負責開發,台灣這邊的團隊主要負責將美國的產品改良成能夠在中國使用的版本(礙於法規、環境等因素)以及 debug。

面試流程:快速面試 > 一面 (技術+人格特質+公司產品簡介)

面試結果:offer get

這家也是非常的吸引人,全遠端工作且 pay 非常不錯。不過台灣這邊主要是解決美國的技術債,加上全遠端的工作方式比較像完成分派任務後 code review > merge 就沒事了,據同事說如果穩穩地做,一天工時差不多5–6小時。同事主管之間可能比較少機會有交流。負責安排面試的是台灣區的 team lead,非常有禮貌、整體面試下來氣氛非常好,甚至快速面試時就已經完整看過我的 Medium 以及作品集,技術面試有一兩題 coding 題目,還有一題比較像是系統設計的問題,過程中保持與面試官的問答應該滿重要的。

後記

每個人對於工作的選擇都有不同的考量,有些是錢、有些是發展性、有些是氣氛。這次我選了一個錢最少的,但氣氛和產品是我最喜歡的公司。我想能這樣選擇也是因為我目前比較幸運,沒有迫切的經濟壓力,我希望趁年輕做自己喜歡的產品,好好拚一次看看。

通常面試的時候很難知道這家公司真正的樣貌為何,因為招募人員或面試官會希望你來,所以對產品或公司有誇大的敘述、或展現熱情好相處的一面,來吸引求職者。這次的面試我很謹慎的「問問題」,不管是對於產品、對於公司、對於開發團隊,我都準備了非常多的問題來和對方問答。分享一個小撇步:到 LinkedIn 上去找這家公司的員工,跟他們聊聊,斟酌參考現況是否和面試官說的一樣。

每次面試完後,我也會馬上寄送感謝信給對方,或是追加詢問一些問題,而透過這樣的來往問答,可以看出主管的 EQ 、智慧與誠意,因為我也問了一些不是那麼好回答或方便回答的問題,這是我這次突發奇想篩選公司的方式,不知道這樣好不好就是了。我只是相信不只是公司選你,你也在選公司,有誠意的主管會願意很實在的回答你的問題,而不是講很多漂亮話來掩蓋真相。

這次求職的過程中我更加認識自己,從共學小組約模擬面試開始,在每一次的自我介紹中,我越來越能分辨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這次的求職我並沒有給自己太多壓力,沒有設定目標,也因此我能夠做些「實驗」,丟掉我以往求職時卑微的態度,好好展現自己自信卻誠懇的一面。這次也透過準備求職,了解到自己對於後端的興趣超越前端太多了,知道自己目前是有市場的,我更下定決心要好好鑽研後端領域,努力跟上 CS 本科生的步伐。

現在已經結束求職,準備搬家迎接新工作。這快一年的學習程式的旅程,一路上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也沒想過自己能夠走到求職的這一步。我想好好感謝以下的人們:

AC 的助教、學習教練、同學

疫情爆發,大家都在上網課,不過自學程式的路真的是滿孤單的,還好有這些助教讓我能夠有問題問到飽,刷點存在感跟交流。這期間認識的助教們也三不五時揪打 game,對求職的人來說真的幫助放鬆許多,一邊玩遊戲還一邊給予求職建議,奪賺。學習教練舉辦的求職支持小組,以及私下的建議也都幫助我許多,是很強大的後盾。

也謝謝同學 Ivy、安萍、阿凱,在我們結業後組成了共學群組,模擬面試、讀書會,甚至是求職的取暖小組,都讓我能夠維持動力精進自己、分享所學。

家人朋友

這次求職下來,有幾分實力就拿多少,沒有模糊地帶、也沒辦法過度包裝(能力不到一定會被看破手腳),讓我覺得很踏實很滿足。

家人雖然一路上都不太懂我在做什麼,只知道我天天熬夜、很忙、活動很多(讀書會、講座、技術論壇、助教工作),但仍支持我去做我喜歡的事情,真的非常非常感謝,沒有這些,我就沒有繼續好好精進的動力。

這次學習程式甚至轉職,算是比較低調,一路上的心情也讓僅幾位的摯友知道,非常感謝朋友們的鼓勵與信心,即便不懂這個領域也願意聽我說說故事,全力支持我去追尋我想要的職涯,沒有任何負面意見。

其實面試都是小事,接下來進入職場才是挑戰的開始,希望我能順利在後端領域持續前進,未來也能持續幫助更多和我一樣學習路線的人。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 buy me a coffee,給我一點支持和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