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筆記技巧以改變為起點

Bowen
儲思盆 | Pensieve
11 min readJan 25, 2023

讀完感想:

筆者近期讀過除了原子習慣以外,非常有幫助和內涵的一本書,作者以他個人的角度、經驗,提出了許多工作效率的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法,最近筆者從工程師,變成擔任四人小組的小組長,陷入了工作爆炸的處境,希望能藉由書中的經驗,來解決筆者目前遇到的問題

想要解決的問題

  1. 筆記過分雜亂,如何統整筆記?
  2. 工作上有太多專案要處理,工作碎片,且生活瑣事過多

讀完後的行動:

  1. 以任務為導向,每一個任務都要開一個筆記本,並且在開頭有KPT的架構執行
  2. 每個筆記後面帶來行動(try)
  3. 筆記中進行有邏輯的演繹思考
  4. 筆記本身可以上tag
  5. 建立SOP清單,可以節省更多時間
  6. 21天不一樣的實驗
  7. 讀一本書時的準備
  • 準備問題、想解決的目的
  • 讀完後的感想、收穫、行動

筆記技巧以改變為起點

筆記的目的不是記憶過去,而是改變你對經驗的記憶,創造對你有益的認知,所以,筆記是為了未來而寫,用未來的眼光改變現在的記憶,未來才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比方說:

一般日記:我今天又拖延了某件事情,但若用未來的眼光來看待今天拖延的事情

  1. 是不是我沒有找到更簡單有效的步驟,所以我拖延了?
  2. 是不是我沒有幫自己創造一個更專注的情境,所以我拖延了?

會透過未來的眼光,調整當下的自己,創造出更好的未來

所以,問題不在問題本身,而是你如何面對問題跟處理問題

因此,筆記中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 Why: 為什麼會這樣
  2. How: 我是如何想的
  3. What:我想要變成怎麼樣

筆記很重要如何是把他人的資料,變成我的知識、我的行動,這才是筆記的意義

所以,常常有人在整理資料時,思維是:要去整理所有的資料

這麼做有三個結果

  1. 花很多時間在整理無用的資料,造成整理很有壓力、產能不高,且參雜太多雜訊
  2. 下次不想花時間整理
  3. 整理的資訊沒有吸收,還是資料

因為,你不需要整理所有資料,而是只整理出對你有用的資料⇒更進一步的是,透過這些資料,能幫你做到什麼?

  • 上課整理筆記,是為了考試更高分
  • 上班整理紀錄,是為了作好主管交辦的任務

因此,整理後的資料,可以產生行動,才是好的整理方法

承諾行動的關鍵整理原則

收集大量的資料後,需要以行動主導整理

當收集的資料放久了,當初收集他們的「起心動念的期望」會消失或遺忘,於是我失去了當初收集背後的行動目的,這麼一來,資料還是資料,沒有產生影響

關鍵不是收集了太多東西,而是忘記太多收集的目的與期望

當我收集大量的資訊後,需要的分類方式,不是根據資訊的類型分類,而是一個以後會怎麼去這些使用這些資訊的分類

舉個例子

例如:大日子的標籤

作者很想要帶老婆去吃這家高級的餐廳,收集的重點就不會只是這家餐廳,而是會連「我很想要帶老婆去」的這個感動和行動一起保存下來

未來就能在適當的時機,很快速的找出適合的餐廳

例子2

Netflix,我的片單有很多電影,但每到假日想要看時,有時提不起勁,一是怕不好看,二是怕花太多時間,少了當初存下來的期望和感動

但若是存入片單時,就幫影片分類行動(週末放鬆時看、約會時候看、跟小孩一起看、一個人看鉅作、可以隨意看看),就很容易的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片單

獨立思考跟融會貫通

寫筆記跟說筆記的過程中,要想辦法用自己的的詞彙,將重點重新描述,在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一書中,也不斷的提到,想要學習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完後教導別人

也在此建議大學或出社會的人,改掉只是抄筆記和畫重點的習慣,嘗試真正的寫筆記跟說筆記,就會發現吸收的特別快,筆記也不在只是資料,而是資訊

而使用自己的詞彙重新描述的過程中,其實就是把新的知識,與現有的資料庫作連結,強化記憶,大腦就會不停地強化現有的知識跟吸收新的知識

在刻意練習中,一個人若是背景知識很強,遇到該背景新的知識時,往往會吸收的比別人還要快,就是如同上述的原理

  1. 接觸新知
  2. 與舊有的知識作連結
  3. 放進資料庫

嘗試作有邏輯的演繹思考

在寫文章、筆記、整理資料時,需要強調前後邏輯推理關係,雖然會造成文章變很長,但也能幫助每一篇文章都思考得很透徹,並且整篇文章的邏輯論證都站著住腳,未來回頭看的時候,都有辦法想起原因,且也會幫助記憶,因為記下的不是零碎的記憶,而是從A節點連結到Z節點,那麼在演繹下,可以很快想到所有推論過程的資料

累積自己的SOP清單

處理任何事情,無非都是有一個流程,而這些流程的紀錄,都可以幫你確保、確認每個環節,甚至未來可以不停地調整,讓整體的SOP更無懈可擊

但即使是自己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也要學會筆記下來,更好的作法,是建立自己的SOP清單

例如:

  1. 出國玩得行李清單、注意事項(偶爾出國一次)
  2. 帶小嬰兒出門的物品清單(常常手忙腳亂)
  3. 公司的行政流程

有了這些清單,再久久一次的出國,或者是常常帶小嬰兒出門時,整理行李、物品時,更不會像個無頭蒼蠅,花很多時間在準備,

且如果發現這次有東西忘了帶,進行修正,下次遇到相同任務時,就不會再次犯錯

SOP清單的好處:

  1. 不會每次都要重新思考流程、細項,節省時間
  2. 降低焦慮感

如何整理閱讀的筆記

為什麼我的讀書重點筆記沒有幫助我成長?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拆掉那本書

讀書可拆成四步驟:準備問題、深讀、反芻、拆解

  • 準備問題
  1.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我想解決什麼問題?我想學習什麼技能或心法?
  2. 帶著問題去看書,收穫會更多
  • 深讀
  1. 先閱讀此本書在講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思考
  2. 背後的問題是什麼,例如電腦站長思考的事情:
  3. 如何讓讀書產生更多真實幫助的問題
  4. 讀書並非照著書走,而是與書對話來改變自我
  • 反芻
  1. 從我的個人情境出發,這本書帶給我什麼啟發?(也回到上述的,用自己的話再講一次)
  2. 就算是不符合原意也沒關係,因為這是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碰撞的產物
  • 拆解
  1. 讀完一本書後,拆解成未來可以利用的各種素材或行動

工作不爆炸的筆記流

我們常常會面對這樣的工作碎片化情況

  1. 我要同時進行多個不同專案,這些專案的資料與任務不會有序性的出現,而是無序的同時出現
  2. 一個任務的細節常常不會一次搞定,而是會在不同時空片段出現
  3. 每個人都說事情很重要,但你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上述會導致工作碎片爆炸,大多數朋友也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那如果一直處在碎片爆炸的情況,那麼:

  • 工作的速度就會因為一直要找資訊而降低
  • 工作的正確度也會因為東漏西漏而下降
  • 工作的選擇更可能一直在忙瑣事,而缺乏成就

工作碎片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讓他爆炸,

工作本來就會碎片化,一個越重要的專案,通常會有更多的資料、瑣事、人事、任務需要處理,而一個高效率的工作者,會將碎片重組成高價值的成果。

如何不讓工作碎片爆炸呢?

  1. 碎片不要留在原處,要把資料匯流
  2. 整合任務:不是紀錄雜事,而是規劃專案
  3. 規劃行動:不是要看碎片,而是要看行動
  4. 要作什麼:不是要分類,而是要排程

碎片不要留在原處,要把資料匯流

第一個盲點:我們把必然出現的工作碎片,一直個別處理,效率當然低下

例如:有一封企業內訊的邀約,信件來來往往討論了時間、主題、場地,在不同時間點又再度確認老闆的幾個特殊要求、電話討論、碰面討論、課程的新想法跟點子

這些都是工作的碎片,形式包含:email、通訊軟體、會議筆記、腦袋想法、電話紀錄、腦袋、便利貼中,零零總總,如果沒整理,那麼工作會越來越雜亂

(卡片筆記法就是解決這種狀況的其中之一,trello則是卡片筆記法的實踐工具之一,trello可以達到多人協作卡片的效果,只是trello不是很好的紀錄格式)

而這只是一件工作,如果有更多的專案,那麼碎片化會更嚴重

解法:

當碎片出現的第一時間,就把碎片集中到筆記,在筆記中整理出工作流程,把同一個任務的碎片集中到同一篇筆記中

好處:

  1. 執行任務時,不用回到信箱、通訊軟體、腦袋中找資料,節省時間
  2. 不會漏掉哪個碎片的資訊
  3. 知道碎片的重要排序
  4. 碎片再多也不會亂

整合任務:不是紀錄雜事,而是規劃專案

第二個盲點,我們常常錯失很多重要的相關碎片,導致我們的專案一直無法有效推進

例如:作者在製作新書時,很多年前有一個想法,想要製作解決工作低效率的書籍(第一個碎片),兩三年前陸續開設時間管理和工作效率課程,累積了很多的經驗(第二個碎片),讀書時看到一些商管書的主題(第三個碎片),作者發現這些碎片又可以整合成新書專案

關鍵在於,匯流工作碎片後,用完成某個目標的角度去整合碎片,並開始規劃有效的行動。

好處:

  1. 匯流碎片的過程中,發現可以做的新專案、新任務
  2. 新專案出現時,發現這些碎片,等於完成工作的前置作業

筆者:蠻難的,這就跟分類有關,怎麼知道這些碎片要搭配什麼樣的分類或標籤?未來才有辦法找回這些資訊呢=>使用搜尋

規劃行動:不是要看碎片,而是要看行動

第三個盲點:我們收集工作碎片,卻不處理工作碎片,意思是收集了要作什麼事,卻不規劃怎麼作

這回到書中一開始講的,整理完資料後,應該會有行動,從行動主導整理

要作什麼:不是要分類,而是要排程

第四個盲點:資料的整理關鍵不是分類,而是行動,並且依據行動來排程

當突破上面三個盲點,把工作碎片整理成一個一個行動任務(專案)後,就可以決定處理這些工作碎片的順序,也就是行動排程的清單

每週重新上膛的子彈計畫

每個週末花個一小時擬定計畫,校正計畫,分為三步驟

  1. 反省前一週的行動,哪些任務被完成,哪些任務被拖延,哪些任務出了錯誤,又新增了哪些任務,工作跟生活有哪些心得、發想、疑惑
  2. 清空大腦,檢查筆記、email、通訊軟體,看任務有沒有漏掉的事情
  3. 檢查下週行事曆,確認下週的重點工作,確認專案進度,排序工作任務

日記的價值與目的

  1. 記得自己作過什麼,以後可以回憶
  2. 反省自己的錯誤,下次可以改進

工作即日記

  • 每一個工作或生活任務,都會開一則新的任務筆記
  • 任務筆記中,紀錄任務目的、自己怎麼想、怎麼作、
  • 直接規劃任務執行流程,而非開另一個待辦清單
  • 執行任務中,遇到問題、意外,全部紀錄在任務筆記
  • 任務完結後,加入反省,思考下次怎麼變得更好

其實工作即日記的筆記流程,就是處理工作碎片的流程

不問優缺點的KPT日記法

KPT是用在公司管理方法,KPT是

  • keep
  • problem
  • try

日本公司利用這個方法,聚焦在生產流程的改進、產品的規劃和檢討,目的是提升每一次產品的競爭力

KPT方法也能用在個人的改進上

核心精神是:下一次如何更好(列出行動)

例如:

keep

  1. 電腦玩物主題專注在數位工作
  2. 站長每天早起寫草稿
  3. 站長每天晚上整理今天的新思考

problem

  1. 應該什麼時候接收新資訊?早上
  2. 接收好像有點浪費時間,不接收又害怕錯過重要訊息

try

  1. 每天晚上把新資訊清空,白天有空接收真正的少量新資訊
  2. 整理目前的接收清單,讓有效聚焦在少數優質的資訊來源

KPT的好處

  1. 優缺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次怎麼作才會更好
  2. 提升自信,因為真正的自信,來自於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正確且高效率的犯錯

沒有犯錯通常無法找到更好的方法,但拼命犯錯的人也不一定能一直進步,關鍵在於:

  1. 是否學會正確的去犯錯
  2. 能否高效率的避免重複犯錯

犯錯後,可以更能真正學會,但學會後,要避免重複犯錯

如何避免重複犯錯?就是犯錯時,要紀錄在筆記中,下次遇到同樣任務時,拿出來檢查,就能避免重複犯錯(類似科學實驗),在犯錯中不斷的修正,讓自己變得更好

每日不一樣的練習筆記

一個生活裡的快樂小技巧 — 連續21天的不一樣練習

把每天不一樣的嘗試筆記下來,可以幫自己和身邊的人找回快樂

真實故事:

作者和當時的女友(現任老婆)一起嘗試作一個實驗,連續21天約會,每天都吃不一樣的餐廳

那時他們每天下班都會約在市府轉運站,回家前一起吃個飯聊聊天,但是約會日常後就有點一成不變

所以作者就提議21天約會都吃不一樣的餐廳

前幾天,他們還是到習慣的麵店、自助餐店、拉麵店等解決晚餐,但接下來就使用google map隨機找餐館,或者直接走進巷子找沒吃過的店家

作者把每一天吃過的不同餐廳都記錄下來,一開始這個想法,是強迫自己要做不一樣的選擇,替生活帶來一些變化,原本看是例行公事的事情,變成每一天都有新的動機,找不一樣的餐廳去作一樣的事,讓原本重複的事情變得更快樂

對生活不再猶豫與隨便,而是嘗試作決定、找挑戰,這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

作者結婚後,也常常在生活中嘗試不同的21天不一樣實驗

  1. 每天不一樣的運動:作不同的小動作
  2. 每天閱讀一本不一樣的書
  3. 每天走不一樣的散步路線
  4. 每天想一個新點子
  5. 每天寫下一個對身邊不同的人的描述
  6. 每天寫下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

這會讓生活一直保持樂趣,每天都帶著一點期待,有了期待,就容易保持快樂情緒(這也就是節日、儀式感的重要性,有了節日,大家才能在一成不變得生活中找到期待跟樂趣)

Ref:

  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54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