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設計經驗記錄 - 流程篇

Ian YC Lin
Ian’s Space
Published in
6 min readJul 15, 2020

記錄一次共識會議的引導設計經歷

流程

這一次共識會議的流程滿值得記錄下來,這次的手法是從喬治 & 凱吉身上學到,兩位都有在國際引導師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IAF)受訓,跟著學習讓我獲益良多,未來有類似的情境可以拿出來應用,但還需要很多練習就是。

00. 建立共識,讓目標明確

在共識會議開始以前,先在牆上貼好噴過噴膠的大張防水帆布。等與會者陸續入座,將注意力收到引導人手上。接下來重要的是向各位宣布本次共識會議的「目標」,為了讓大家能夠盡可能的貼合目標討論,引導人應該把明確的目標或討論的主題寫在大張的紙上,開宗明義的貼在防水布的最上方,向各位與會者確定這是大家想要討論的事情,建立最重要的共識,同時也是提醒大家隨時回顧我們為什麼在這裡、要完成什麼事情,

在凱吉的引導中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凱吉在開場時不只是寫出來、貼上去,還同時向在場的各為確定「這是我們要做的事」,為什麼這件事情重要?

就像我們要向孩子建立規則一樣,會議也要建立規則,但這個規則並不是人治,而是共識治

如果在共識的過程中,有人離題了且這個議題並不是大家目前要討論的、不是迫切的議題,引導人才能夠引這個共識終止大家的離題討論,回到正題,所以這個共識可以說是引導人的法典

後方深藍色的布就是上述的上過噴膠的防水帆布。因為多數討論用的紙質都是淺色(白紙、黃色便利貼),可以選擇對比度較大的深色帆布,強化視覺效果。

01. 議題發想

請大家針對貼在帆布上的目標進行發想,寫下數個(10 個、20 個……)關於這個目標的想法。

** 寫下的總數應該要多少,這個議題放在後面「議題顆粒度」再討論。

02. 主流趨勢票選

請大家各自分享寫下的東西,並決定數個想法,接著各組將這些想法貼到帆布上。決定的方式則依據目標來決定,可能是最相關的、最重要的想法,沒有定則。

03. Grouping without Naming:找相近的 / 維持想法的細節

各組張貼完畢後,引導人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的手,引導大家說出覺得哪個想法跟哪個想法「可以」放在一起,引導人就嘗試著放在一起,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由於共識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各種想法之上的上層主題,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次的歸納,引導人應該引導大家先以「比較接近」的角度來作快速、初步的分類,讓一個初步的輪廓可以很快地呈現,而不是卡在是不是相等的問題。

但需要參加者溝通的是:我們後面還有移動、討論、歸納的機會,讓大家放下心裡的執念而 move on。

此外,為了維持想法的多樣性,這時候應該以倆倆捉對的方式進行初步分類就好,如果一次抓了太多想法放在一起,許多想法的特色、細節就會在第一階段被抹掉,失去探索不同面向可能性的機會,那很可惜,也會影響產出的效果。

當然,為了避免大家在第一階段就界定的太具體,這個階段可以先不針對放在一起的便利貼命名,待後面的階段進行完畢後再來命名。

但為了顧及時間、不讓議題太過發散,引導人也要控制可以放上來的想法數量,免得讓帆布上貼了上百張便利貼,就算快速的兩兩捉對也會花掉很多時間,更不要談人所能記得的內容數量有其上限。

04. 面向打開票選

接著請參加者再從第一輪沒有被選上的想法中,再選出數個,並張貼到帆布上。

為什麼前面的投票我稱它為主流趨勢票選,這裡我選擇把它稱作面向打開票選?前一階段的選擇是從一大堆想法中僅僅挑出數個,想必會是最切合目標、最重要的想法。

而這個階段重要的,就是不讓那些主流想法 Dominate 共識,讓其他比較細小的聲音也有機會被討論,而不是單純被多數暴力給篩選掉。況且,也許這些比較不受關注的想法,有跟主流想法結合的機會,who knows?

我個人滿喜歡這種帶點政治哲學意味的做法。

05. Grouping Again

這時候帆布上應該會有數個兩兩捉對的想法(沒有命名),以及數個想法散落在周圍,接下來把這些散落在周圍的想法和原本就存在的兩兩捉對的想法共同歸納一次,這時候引導人還是要控制歸納後的總量,不宜過度集中失去細節,也不宜過多導致難有突破性的共識。

然而,在我所參與的這次共識會議中碰到一個相當艱難的情境。可能大家都是相當的領域專家,在有些人嘗試把某些想法放在一起時,大家開始討論「這些是不是一樣的」而起了一些爭論。此時引導人要做的事情不是代替大家決定,而是確認雙方都有完整表述、彼此理解,並在兩個僵持不下的觀點之間尋求共識(可能是接受或放棄),並再次確認這是大家的共識。

會有這樣的爭論起因一件事情我們事前沒有做好:

沒有說清楚這個過程為的是什麼。

這個過程是不是完全相等並不是重要的,應該是很快地協助大家把相對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重點是在後續的歸納與命名的過程。所以相近的概念可以組成一個上層主題的多面向,藉由這些相近但面向不太一樣的想法,幫我們界定出一個歸納出來的上層主題。

06. 遺珠之憾 & Grouping

同上,最後再挑選出少數幾個遺珠之憾放到帆布上,跟已經分類好的內容再錯一次歸納。

07. 為共識找個命名

請大家針對一坨一坨已經歸納完的想法,給他一個名字。

這個階段是爭議再起的時候了,但這個爭議是有意義的,因為大家會就一坨想法有哪些共識、是否有些內容很棒可以拆出來獨立、更甚是可以演繹出不同的觀點,都是這個階段美妙之處。

引導人在這階段也是讓討論發酵,只在互相不理解、無法完整表述的時候出場協助大家釐清論述、朝向共識前進。切記引導人不要為了讓進度推進而帶入個人的主觀意見,但可以推著大家往下一步前進。

在凱吉的場子很常聽到凱吉用「我剛剛聽到……這麼說的意思是......這樣子嗎?」來確認雙方表述完整、詞能達意。在一些僵持不下的議題中,可以選擇暫時擱置,回頭再來處理。或是為了推進時間,會主動拿著還沒思考過的想法來問大家「這個應該被放在哪?」等等。

引導人是負責推進、讓大家有效率的表達、溝通,但不負責出主意。

08. Voting

雖然我們持續的把所有的想法都張貼上來,但並不代表我們全部都要做,這時候可以善用 Dot Voting,讓大家用原點貼在歸類的命名上貼上貼紙,讓要優先處理的、重要的、有意義的、最切合主題的......等等,不要忘了明確的告訴大家投票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大家才能決定處理的優先順序。

09. END

最後感謝大家的參與,不要忘了替大家回顧一下今天的目標、總結一下最後的產出,強調產出對我們帶來了什麼價值等,讓大家看到這次共識會議的價值(如果沒有爆掉的話)。

默默的覺得字數又有點多,決定把一些原則跟領悟到的心法留待下一篇再寫:

  1. 關於下指令
  2. Invisible Facilitator
  3. 議題的顆粒度
  4. Card Sorting

(未完待續)

--

--

Ian YC Lin
Ian’s Space

Hello, I’m a User & Customer Researcher in BenQ corp. Ideas,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 would be shar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