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祖先的腳步》

I-Chun LI|李逸群
群學肄言
Published in
Jan 25, 2021

導演:鄭光博,出品年:2009,片長:48分鐘,語言:中文、泰雅族語,拍攝地:臺灣,發行者:原住民電視臺。

《祖先的腳步》是泰雅族文史工作者Pilin Yapu及鄭光博合作,紀錄Msthbwan部落(南投縣仁愛鄉瑞岩)對於泰雅族神話中的起源地Pinsbkan,在耆老口述及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歷史文獻記載產生歧見時,所引發的爭議進行討論及考察,進而反思究竟誰具有詮釋權,去論述或界定真正的起源地究竟在哪裡的問題。

爭議起源於2002年仁愛鄉舉辦「泰雅回娘家」活動時,Peho Toreh牧師在Msthbwan部落下方Sbayan平台被認為同時是Pinsbkan(起源地)及Sbayan(分離地)的巨石旁時,突然說出了Pinsbkan及Sbayan應該是兩個相異的地方,真正的Pinsbkan應該在對山rgyax Tukan時,在部落內所引起地譁然。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歧見,乃是因為Peho Toreh的論述與過往日治時期《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及國府光復初期由中研院民族所主導的《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書》記載有所落差,兩書的記載皆認為Pinsbkan及Sbayan均位於Sbayan平台。且曾受過蕃童教育所教育的部落耆老,甚至以其就學期間會於行粟祭(あわまっり)至Sbayan平台以日式規矩行Kbalay gaga Gipun,並唱誦名為《しばやんのいしのかみさまに》(Sbayan的石頭,係神明之所在)作為佐證。(鄭光博2006)

但是持不同意見者則指出,當日治時期移川子之藏等人類學者在進行相關考察時,泰雅族先人為了避免在傳統上被視之為聖地的Pinsbkan為日本人所知以後被公開,甚至是動員人力要求修路,而謊稱Pinsbkan與Sbayan位於同一處,至終老時才將這埋藏於心中的秘密傳給子孫。而按照鄭光博於其碩士論文中對相關課題的考察,則認為兩種不同的論述,反映著Msthbwan部落內部構成的複雜性,牽涉到祖居地來源的不同、親屬網絡、宗教教派、政治派系、選舉恩怨等差異,在傳統領域逐漸成為一種可被兌換的資源時,各意見領袖及其所代表之發言權利與位置的競爭。(鄭光博2006)

某種程度上,我認為片中對於起源地的爭執,重點並不在於Pinsbkan的確切地點究竟為何,因為正如本片內容,或是鄭光博的相關研究皆反應了兩個不同論述都有各自的證據,而族人至今仍未達成共識。但是這背後更反映了人們如何去看待「真實」(Truth)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將真實區分成歷史真實(Historical Truth)與敘述真實(Narrative Truth),歷史真實企圖建構一種客觀的事實論述,但敘述真實則不追求客觀,唯一的外在真實或真理,而是希望能理解敘述背後反映地內在世界或心理真實。(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

若用這樣的角度回頭看藉由先人口述去斷定Pinsbkan的敘述,除了鄭光博所指出的因祖居地來源的不同導致的資源分配及話語權爭執外,其實也反映出了部分泰雅族人重新審視及建構其族群發展史時,對於殖民主義壓迫族群發展這段記憶的反制。試想一個深具口述傳統的族群在理解自身族群歷史時,竟需依賴殖民者所撰寫的歷史資料,不是一件十分諷刺的事情嗎?

追根溯源是一個族群在建構自身歷史時必經的歷程,在Pinsbkan的爭執並未達到共識前,我們要去省思找尋Pinsbkan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正如片中Atung Yupas牧師所說:

這個Pinsbkan要告訴我們,它不是存留在那而已。它是生,而且它是能夠在成長,才能夠再發展、擴張到整個區域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會賜給你新的生命去延續泰雅族終極的關懷。不管Pinsbkan是在石壁,在深山中,或是在部落下方的Sbayan平台,或是在大霸尖山,這都是我們的傳統領域。我們都是泰雅族人,應好好去保護這些地方,守護我們的祖先Kbuta傳給我們的土地。

參考書目: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

2012 〈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鄭光博

2006 《從祖源觀念爭議論當代「泰雅族」歷史記憶的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

--

I-Chun LI|李逸群
群學肄言

離開象牙塔後,在未知旅途中追尋些什麼的人。這裡會放一些不成熟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