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Phenomenon-based but not abolish subjects

Lau Wah
EDB i-Journey@Finland
7 min readApr 21, 2018

2013年5月,英國《獨立報》一則「芬蘭學校將全面取消科目學習,以主題取代」的報導,引起國際關注,亦是我們今次「i-Journey@Finland」其中一個重點研習的主題,到底甚麼是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是否跟報導所指,芬蘭將會取消科目學習?教師如何實踐?學生的學習成效又如何?這些都是我們出發前不斷提出的問題,也是不少前往芬蘭考察的人所關注。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亦曾寫一篇文章《芬蘭教育真相》,提到他一位好友Pasi Sahlberg(Finnish Lesson 2.0)解釋這個芬蘭教育的神話:

「Keep calm (別慌)!芬蘭學校仍然會教數學、歷史、美術、音樂和其他許多科目。」「我們的改革,說要學生學習更寬的內容,例如歐盟、社區與氣候、芬蘭獨立後的100年歷史;在這些學習中,就會引入語文、地理、科學、經濟等跨學科的板塊。」

程介明教授亦表示這種做法跟香港的通識科非常接近,所以對香港教師來說理應不感陌生,而我再看自己學校今年開辦的初中STEM課程,內容亦屬跨學科的設計。不過心想「芬蘭教育」這個品牌定必不簡單,所以仍然期待認識及了解。關於這一點,Pasi再解釋:

芬蘭是一個非常分散的教育系統,320個區各有自己因地制宜的學校系統。全國的課程框架,只是一些鬆散的原則,還得要教育工作者去因應學生特點而設計。

Jyvaskyla一所學校的真實個案分享

這是甚麼意思呢?相信透過我分享以下兩個例子便會更加明白。第一個是例子是關於Mankola Comprehensive School的跨學科週活動設計,體育、宗教、外語等幾位老師走在一起,花了30分鐘時間便訂定「Forest」這個主題,於是我便舉手問他們可否分享會後的計劃文件,他們竟然回答:沒有,大家都知道應該如何做了,接下來就交由學生全權負責。怎可能發生?我感到非常好奇!

眼所見的都是他們Junior Secondary的學生所做
兩位老師分享整個學習過程是怎樣進行

老師把學生分成不同組別、角色,說明最後的Outcome是一整天的Game Day,同學便開始構思、設計、組織、製作等,當中涉及的共通能力可想而知,也是芬蘭Core curriculum常常強調的Transversal Competence,從老師分享的照片、影片可見,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用心、投入,而老師亦直言當中有部分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太投入等等,情況跟香港學生做Group Work一樣。最後,兩位老師跟我們一起用「Olympics」這個主題做簡單的實習,讓我們更加明白如何進行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期間我再向老師請教如何訂定主題,例如我很想做的「Smart and Green Campus」、「Marathon」等全都可以成為一個學習的主題。經過這一節分享,同行的香港教師都感到輕鬆,正如芬蘭教師自己也認同這是一個新的改革,需要時間去探索,雖然這是國家政策的要求,但卻又屬於校本課程,所以大家都可以相對輕鬆地去試驗。那麼實踐時有沒有遇到困難呢?當然會有,教師時間不足、追趕學科內容、學生能力參差、欠缺學習興趣等等,只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們非常投入嘗試設計Olympics這個主題式學習的內容
記得下課後我們便想到一些回港後可以實踐的主題

接下來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該學校同樣是Comprehensive School的Junior Secondary學生,進行一個為期六天的跨學科主題式學習週,做法是幾位老師設計了一些工作坊,例如Fist-aid Skills、Heart-rate Workshop等,然後安排學生每天參加一個工作坊,學習一些平日未有機會接觸的跨學科內容。聽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到困惑,這都算是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嗎?答案絕對是可以的。其實之前提及的芬蘭教育改革的國際專員Pasi已有解釋,他再進一步指出:

實際的變化從2016年8月開始,要求每一所學校必須為學生增設一段時間,進行「現象為本」(phonomenon-based)的跨學科學習。320個學區,百花齊放。一個極端,的確有學校把所有的教學都變成跨學科,這也就是引起轟動的英國The Independent報道的故事,把它誇大為全國的現狀。另一個極端,有些學校一年中撥出幾個星期的一段時間作跨學科學習。也有芬蘭一位校長比較悲觀,「結果,很可能有320種模式;其中90%與目前的現狀也許相差不大。」

如果做法可以有如此大的差異?那麼共通點在哪裡呢?(既有統一性,又有獨特性)這些會否就是芬蘭主題式學習的關鍵呢?按我的觀察及理解:
1、主題必須跟學生的生活連結,否則學生欠缺學習興趣、動力,更難訓練學生的自主
2、內容必須是學科原有的學習內容,否則對師生而言是外加的知識,更難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有一位同行香港教師總結為: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非常簡潔)
3、過程必須是由學生自己計劃及組織,否則學生欠缺歸屬感、自主性
4、結果是甚麼不太重要,最要緊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建立學生的學習興及自主性

其實,我們還是要問教師如何設計這麼多活動?學生怎能做這麼多?教師如何指導自己不善長的學科內容?整個活動如何評估、評分?對!這些都是要面對的問題,然而不要忽略更加重要的能力訓練,也是我欣賞芬蘭教育的地方。

Mission for Finland: How Finland will solve the world’s most wicked problems? (相關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