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是我的音樂廳

小狸說
so the fox says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Dec 18, 2017

從柏林馬42K綿延不絕的live band,從柏林愛樂的金色大廳到慕尼黑舊市府街角一隅,沒聽場音樂會別說你去過德國!

來到眾人仰望的巴哈面前,我內心源源不絕的喜樂 ,於萊比錫聖多瑪教堂

|柏林:聽一場音樂會

為準備德國行捧在手上好一陣子的聖經《德國關鍵字》裡,音樂是最重要的章節(和啤酒和足球一樣),這可是誕生巴哈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貝多芬米勒的國度,基於半調子樂痴的虛榮,打定主意一定要來去德國聽音樂會!

於是一年前開始訂閱每個交響樂團的電子報,沒想到2017真是個好年,從巴伐利亞歌劇院交響樂團到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幾個重量級德國天團競相登台,反而去德國的我們撲了空。

忘了鐵腿的趕趕趕去柏林愛樂廳,還要記得拍照留念捕捉金色夕陽。由Hans Scharoun規劃的愛樂廳,外觀像艘船,觀眾席如葡萄園一樣,以舞台為中心層層堆疊延伸,每個方向的聽眾都看得到舞台

沒關係,山不轉路轉,我們還是上網買了柏林愛樂廳的大眾音樂會門票,時間就在馬拉松當日下午5點,意味著近3點才跑完的我,得馬上領完物資衝破交管封鎖衝回旅館梳洗更衣胡亂啃幾口麵包,由狼狽跑者搖身一變成文化觀光客,快步2公里,穿過高速公路和綠地,好不容易在餘暉撒上愛樂廳如波浪般金色屋頂的時刻抵達。

音樂廳每個角落都是風景

我們選的這場表演是某音樂教授為了推廣古典樂,特別選擇了膾炙人口的熱門曲目,雖然不是知名大團演奏,但也是座無虛席。打從開場的《紐倫堡名歌手》序曲,金光閃閃的音符在我眼前跳耀,有種「啊我真的在德國聽華格納」超不真實感覺。

(來個柏林愛樂新科指揮佩特連科的版本回憶一下我的感動)

接下來是貝多芬小而美的第8號交響曲,主題旋律一波波如浪襲來,每個樂器接力演出,聽得我搖頭晃腦的停不下來,手指也忍不住跟著揮舞,簡潔明快,確實是很適合鬆腦的曲目。

(來個賽門拉圖版的貝八)

緊接著霍斯特《行星組曲》中的超歡樂的木星樂章,管樂和敲擊樂弦樂競相追逐的開場好不熱鬧,情緒持續亢奮。本來以為身心疲累的我,會在倒數第二首鮑羅定優美異常的《伊果王子》悠然入眠的,沒想到原本的老指揮竟然下台一鞠躬,換上金髮俊美如王子般氣息的年輕指揮(對觀光客的感恩回饋?),連曲目都換成氣場無敵強大的《布蘭詩歌》,近百人大合唱讓我一整個過嗨睡意全無。

聽完還捨不得離開在音樂廳逗留,樓下的唱片舖也很好逛,琳瑯滿目設計精美的柏林愛樂自創品牌CD,美到不行的包裝封面控忍不住帶了片舒伯特走,作為此行買個自己的第一個紀念品(回台後才發現這高解析規格音響沒法放只好擺著看,好傷心)。

|萊比錫.跟著音符散步去

上:萊比錫大學的聖保羅教堂(Paulinerkirche);下:布商大廈音樂廳

離開柏林後的第一站,來到德國的音樂之都萊比錫。這座自13世紀起便以交易、博覽為重心的商業都市,以經濟力支持了巴哈和孟德爾頌大半生的音樂事業,也是華格納的出生地。小小的市中心,用走的剛剛好的距離,和萊比錫大學連成一氣,處處洋溢自由又繁榮的氣息。我們行李一放下,先來去萊比錫布商大廈,見識一下這歐陸首屈一指的樂團主場。

到布商大廈的路上會先經過萊比錫歌劇院(Opernhaus Leipzig),兩大古典樂場地隔著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platz)遙遙相望,另一側則是萊比錫大學,廣場中間的噴泉夏日成為孩童戲水的戶外音樂節場地。印象最深的是德國的音樂家都像明星一樣被包裝得閃亮有型。而文宣的設計明亮大膽,相當現代,讓人感受到表演團體與時演進的決心。

戲劇張力十足的歌劇演員,小朋友戶外教學也是來參觀歌劇院

布商大廈(Gewandhaus)所在地15世紀時為軍械庫,而後部分樓層成為布料商展博覽會用地,故得此名。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於1743年由萊比錫市民與商人成立,由當年的16人樂團發展成目前175名全職樂手的大型管弦樂團。休息時刻的音樂廳黝暗寧靜,我們四處閒晃,看著布商大廈歷經戰亂破壞、三度改建的模型,玻璃櫃裡則擺滿得獎錄音的獎盃。

(左、中上、中)進不去表演廳,用模型想像也可以;(右上)很像低音符號的鐵架(不知道用途);(右中)好多金唱片;(右下)超值單曲CD;(中下)布商大廈275年囉!

走進布商大廈裡的小小音樂行,可以買到3歐的單曲CD,封面控的我自然忍不住下手帶了張巴哈賦格和華格納序曲,很德國的選擇!。

逛完布商大廈,循著地圖走約10來分鐘,來去參觀堪稱史上最好命的音樂家孟德爾頌故居(Mendelssohn-Haus)。

孟德爾頌的頭像曾經被仇恨猶太人的納粹警察砸碎,二戰過後才收拾傷痕重建,紀念其音樂貢獻

故居隱藏在鬧區之外,外觀相當低調,連大門都厚重到很難推開,我們差點以為沒開門,先來到花園閒逛,午後的陽光很舒服,附近還有個小小的巴哈展覽室,展覽內容好像是第三帝國的音樂品味(看不太懂),試聽椅倒是令人印象深刻,窩進蛋殼造型的椅子裡享受音響效果絕佳的巴哈樂曲,要不是接下來要趕去巴哈博物館,還真是舒服到不想站起來。

匆匆進了孟德爾頌故居的Gift Shop逛一下,最驚喜的是孟德爾頌的風景畫冊,家境優渥四處遊歷的他,筆下自然流露閒適優雅(和他的音樂一樣)。我們此次無緣深度參觀這個紀念館,在這個小空間裡聽一場沙龍,僅以這篇網誌作紀念

【同場加映】

11月中,布商大廈來到台北,九十歲高齡的指揮Herbert Blomstedt領著才華洋溢的小提琴家Leonidas Kavakos,帶來布拉姆斯、孟德爾頌、舒伯特和布魯克納的經典德奧樂曲。主持人提到,布商大廈表演廳的管風琴上刻了一段文字,說音樂是「嚴肅的事情,真實的享受」,看到遠道而來的樂師們表演時的專注以及謝幕時的歡欣鼓動,的確是如此。

謝幕時刻

|萊比錫。巴哈在此

總是看到事物光明面的的巴哈爺爺,帶給我們一個和煦的午後

早在決定參加柏林馬的好久好久以前,就告訴自己我去德國一定要去萊比錫,沒別的原因,這是巴哈控的小小心願啊。於是拉著一群旅伴硬是到萊比錫待一天,參觀許多名曲誕生地的聖多瑪教堂( Thomaskirche)以及巴哈博物館。

左:聖多瑪教堂外的巴哈雕像;右上:聖多瑪教堂內;左下:絢爛的彩色玻璃,看見對推動巴哈音樂相當重要的孟德爾頌

教堂建立於13世紀,位於萊比錫最熱鬧的市政廳廣場後方的安靜角落,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暨唱詩班指揮長達27年,期間幾乎每周寫一首清唱劇,共完成200多首作品,其晚期的重要作品,包括聖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都是在此完成。雖然在創作時並未為其帶來龐大財源,但現在已成為西方音樂的重要資產,也為其奠下音樂之父的稱號。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仰望著教堂前的巴哈雕像,陽光自綠葉上灑下,我彷彿聽到/看見那些音符,均衡、規律、不疾不徐,隨著時間的流啊流,撫平所有躁動的靈魂。

右下:巴哈長眠在聖多瑪教堂中央;左下:找找看巴哈在哪

管風琴的聲音尤其能代表。當年巴哈也是很卓越的管風琴師,現在教堂裡的已經不是當年那一台,此次無緣在假日聆聽彌撒音樂會,來段現場錄音,感受巴哈藉由音樂榮耀上帝的信仰力量,每首作品都寫著「Soli Deo Gloria:光榮歸於唯一的天主」。連無神論的尼采都說:

「一個完全忘記基督信仰的人,聽見這些音樂就如童聽見福音一般」

管風琴演奏巴哈樂曲,聖多瑪教堂錄音

當時巴哈一家人住在教堂旁附屬的歌唱學校,除了作曲和管風琴演奏,另外還負責唱詩班指揮,龐大的工作量,連小孩都投入謄譜作業,簡直全家都奉獻給他所愛的主和音樂。再來,用以下這隻曲子,聽聽直通天際的聖潔之聲。

巴哈B小調彌撒曲,涵蓋了獨唱、重唱、合唱以及管絃樂之大成,一直到過世前一年才完成,被推崇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合唱曲(合唱曲界中的白朗峰)

【同場加映】好看極的紀錄短片,看看聖多瑪少年合唱團(Thomanenchor)的訓練以及德國音樂教育現況,順遊萊比錫!

(左上)巴哈博物館中庭,不參觀博物館也可以坐著休息;(右上)種滿各式玫瑰的後院;(下)有紙糊的積木堆砌的木雕的巴哈爺爺頭像

至於此行重點的巴哈博物館,位於聖多瑪教堂對面一棟雅致的文藝復興式三層宅第,由巴哈的富商好友Bose家族的住宅所改建。

博物館是巴哈檔案中心的一部分,檔案中心收藏幾百年巴哈研究的珍貴史料。而對外開放的博物館除了陳列巴哈創作歷程、家族的族譜、大量的樂譜文稿、巴哈珍愛的管風琴和大提琴,還有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多媒體互動展示,大小朋友可以從不同樂曲的分部旋律認識各種古樂器的音色,也可以在觸控式的電子地圖中,回到17世紀的萊比錫街區散步。

(左上)博物館望出去即是聖多瑪教堂的鐘樓;(左下)相當「多產」的巴哈,兩任妻子共生下20名子女;(右上至下)猜猜你現在聽的是哪種樂器的聲音,巴哈彈過的管風琴,最鍾愛的大提琴

博物館二樓的窗子看出去,想像4百多年前,Bose先生可能也透過同一扇窗,聽到孩子跟著教父巴哈學習彈奏魯特琴的聲音。兩家人親暱的連結,就像這天的陽光一樣和煦舒適,我們在這樣的空氣中窩進館內的試聽沙發,隨著巴哈的音符沉沉睡去,一掃旅人多日來的疲憊。

【延伸閱讀】

如果不是為了跑馬,巴哈迷可以選擇在六月到萊比錫參與每年一度的巴哈音樂節,在初夏溫暖的草地上,從白天聽到網站一網打盡傳統到爵士的巴哈。

|慕尼黑的音樂註記

(左上)巴伐利亞國家劇院;(左下及其他)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宣傳品、售票處及很酷的佩特連科指揮海報

這趟德國行的最後一周,回到繁華的慕尼黑,但淒風苦雨哪都不想去,於是我們在舊城區逛街逛到頭暈的傍晚,跟著穿著正式小禮服的一家人晃呀晃到慕尼黑國家劇院,而這棟宏偉的建築,即是全球最頂尖的歌劇表演團體之一,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所在地,當年華格納幾齣重要歌劇的世界首演(『紐倫堡名歌手』、『崔斯坦與伊索德』等),即是在此。

幾個月前在台灣聽過他們的貝多芬,來到慕尼黑,這城到處都是(鬼畫符)塗鴉風的樂團海報,個性一如其沉默低調卻有爆發力的樂團總監佩特連科,可惜我們無緣一睹他們的歌劇演出,只好上網找影片解饞。看著這些創造美妙聲音的樂師們來到我的城市,而我也來到他們的城市,就覺得音樂將我們串聯起來,再沒有時空語言的限制,是多麼美好的事。

【延伸閱讀】

和柏林愛樂一樣,數位化和串流影音已成為古典樂團經營不可缺的一部分。巴伐利亞歌劇院也提供定期線上歌劇演出,詳細節目表可參照官網

巴伐利亞歌劇院2017在東京,新派出演唐懷瑟,光看預告都張力十足
今年9月來台演出貝多芬和拉赫曼尼諾夫,看到國旗好開心
跟著團員遊台北(你我或許有跟樂手們擦身而過?)

來到這裡,就算不進音樂廳,還是有太多太多機會可以聽音樂:教堂的管風琴、皇宮也有音樂會,甚至在行色匆匆冷風颼颼的夜裡,在舊城區市政廳一隅,偶然遇見這場四季四重奏,也夠精彩飽足到暫時忘卻肚子還在咕嚕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