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 智慧照護新思維

宥於人力限制,長照服務品質始終難以突破,利用台灣高科技優勢,導入資通訊技術與智慧科技,不但節省人力與時間,也讓照護更完善。

拾參
圈外編輯
Jan 15, 2021

--

刊登於《AnkeCare創新長照》(2018年11月號)

長照領域是公認屬於高度勞力密集的產業,但配合長照2.0政策的推動,在照護需求增加、人力量能不變的情況下,長照產業正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此外,許多長照機構也有資訊化普遍不足的現象,相關量測數據與訊息需要倚賴人工抄寫,使照護人員工作事倍功半。機構單位面對資源、財政、人力皆捉襟見肘的局面,導入智慧科技、照護機器人及資通訊(ICT)技術便成為一帖創新解方。

善用資通訊科技 減輕人力負擔

台灣擁有最具競爭力的ICT技術,從平台業者到硬體設備、軟體設計等,具有完整的生態系。若能與長照結合,創造智慧化的照護模式,將能優化照護服務品質,提升效率與服務的便利性,同時考慮到受照護者的尊嚴。

不少科技大廠便針對降低人力與營運成本、提升機構的服務品質等需求, 推出智慧化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使工作流程標準化、系統化,以達到整合性的評估及照護。仁寶電腦軟體研發本部技術方案處資深設計經理林仲毅表示,仁寶特別建置雲端技術團隊規劃資訊管理軟體,協助日照、居服機構提升營運效能,除了資訊平台外,也結合體適能運動,透過運動及遊戲讓長輩享受互動的樂趣。有督導向林仲毅表示,系統導入後不但減輕過去繁瑣的文書作業重擔,也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而物聯網(Internet ofThings, IoT)萬物相連的概念,更能輔助照護領域,達到﹁服務有形、偵測無形﹂。硬體設備作為一種載具,利用無線感測技術與網路科技,使長照服務更全面化及效率化。像是專注於整合醫療健康設備的如影優活,總經理游若文就說明,其健康物聯網(IoHT)中介軟體的核心技術可以快速協助不同照護裝置之間的串連,設備物聯化後,就能將長輩所量測的血壓、血糖、血氧等各種生理數據集中管理,做更進一步的分析。也就是說,應用端優化使用者的體驗,設備端則增進各裝置的專業度與分析能力,甚至能提供個人化的健康促進建議。

智慧化的難題:經營者思維與人員訓練

對機構經營者來說,導入智慧化系統或設備的困難點,主要來自於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在哪。由於過去受政府長期補助與指定入住/服務,經營者大多難以跳脫傳統安養機構的營運模式,加上預算有限、機構內缺乏專業資訊人才,較難把心思放在資訊科技與照護服務的連結上。

即使經營者有心導入,也可能對於智慧化的規模及需求不夠明確,再加上資訊人員講的是「科技語言」,長照機構講的是「照護語言」,科技廠商若沒有長期在現場觀察、了解實際狀況,無法理解照護服務的工作流程與細節,容易在溝通過程中雞同鴨講。

此外,在智慧化實際應用初期,多數第一線照服員不熟悉科技產品而心生抗拒,科技廠商必須投入時間與心力陪同做教育訓練。上路後,照服員也需忍耐導入初期人工作業與資訊化並行的不便,待上手後,科技節省的人力將能投入在真正重要的地方,甚至發展創新服務,創造「有感長照」。

提供更溫暖的服務 扭轉照護產業價值

長照服務不只是服務被照護者,也應關懷照護者本身,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照護者人數未來勢必更不足。友達頤康總經理葉俊正以雙連安養中心為例,因傳統照護方式太仰賴人力,不但缺乏效率,還有太多重複性庶務,佔據原本該關心長輩的時間,因此選擇導入智慧化系統。對照護者而言,智慧化的目的並不在於提升多少效率,而是共享數據資訊,節省更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和關懷長輩。事實上,照護的本質在人,所有的資通訊還是圍繞在人的服務,而非取代人。機構單位應該考量如何在新型態的競爭下,強化自身優勢,創造無可取代的市場價值。

面對未來的高齡社會型態,智慧科技與人性關懷結合的應用將是產業界的重要機會。除了場地外,硬體設備及資通訊科技也要與時俱進,發展成獨有的智慧服務流程。唯有軟硬體技術的整合,才可有效節省人力與時間的浪費,進而節省人事成本費用、確保照護品質。經得起市場與消費者的考驗,銀髮照護服務才得以永續發展。

未來,以更具人性化的照護管理模式,建構﹁智慧長照機構﹂已是普遍共識。長照業是否仍要走向勞力密集的型態,或是運用智慧科技讓機構有效率、長輩有尊嚴,照護者也可以工作為榮,值得審慎思考。

--

--

拾參
圈外編輯

左手寫硬科技,右手寫軟藝文;圈外逃逸者,濫情者,在冷靜與熱情之間,尋求文字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