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 平價超廣角變焦 「Tamron 11–20mm f2.8 」

  • 這次的實拍使用 sony a6600 搭配 tamron 11–20mm f2.8 來拍攝

在一段時間之前,有試用過 tamron 17–28mm f2.8,這顆鏡頭是設計給全片幅使用的,而 11–20mm ,則可以視為 aps 系統版本的 17–28mm

兩者有差不多的焦段,差不多的體積,看起來也有點像。

(左)A7iii + 17–28mm / (右)A6600 + 11–20mm

在使用 11–20mm 的這幾天,不禁讓我想起了我人生中買過第一顆價格超過一萬元的鏡頭 - Tokina 11–16mm,也就是俗稱的 T116,在我還在使用 canon 1000D 的那年,看了網路上許多人分享的超廣角照片,就總是感覺自己手上少了一顆超廣角,在看了大量的介紹跟分享文後,捏著鈔票買了 T116。

拿著 11–20mm 在手上的這幾天,有點重新遇到老朋友的感覺,但自己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連水平也抓不好的自己,而我還記得當初鏡頭到手後,很興奮地衝到了宜蘭拍南方澳大橋,之前大橋斷裂時,也想起了當時的那些事情。

那對我來說是一個用什麼器材都很新鮮的時期,拍的照片不怎麼樣,但對於不同焦段的效果總是很著迷,什麼都想玩玩看,卻又沒多少錢。

而無論是當時的 T116,或是現在的 Tamron 11–20mm,都給了預算比較拮据的我們,多了可以嘗試的空間。

時至今日,超廣角不是我的第一首選,但又在某些場合,總是會派上用場。

有些時候你就是想要多一點的景深、多帶一點張力、多一點視覺上的變化。備著一顆超廣角,可以讓一本作品中,增添多一絲的可能性,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其實超廣角在街拍上是有趣的,可以帶入更多的前景,也更容易的可以創造框景,如果沒有嘗試過用超廣角在街上隨拍,一開始會相對挫折,但久了之後,他會有種獨特的魔力。

在一個光線極好的午後,透過光與影的搭配 ,可以把城市分割開來,每塊光線下,都有一齣故事。

而超廣角在拍攝人像上,對許多人,包含我在內,都相對更困難了一些。

在使用超廣角拍攝人物時,第一個挑戰就是與人物之間的距離,離的遠人物會很快地縮小,變得不太像主體,離得近一點,又很容易過於變形。而依照自己的喜好跟習慣,找到一個舒適的距離是很重要的。

硬要說 tips,我會建議不要用水瓶的視角,多用一些俯角或仰角,可能可以找到比較容易敲入的位置。

11–20mm 承襲著近期 tamron 鏡頭都帶有一點小微距功能的特性,但畢竟是廣角鏡頭,即便可以飛潮的 close-up 拍攝但由於變形的非常明顯,可能只能用在特殊效果拍攝時,如果想好好的拍攝微距則比較不適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