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花團錦簇」的革命 為人們帶來了什麼啟示?

劉家叡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5 min readApr 25, 2017

【一週歷史大事】• 文:劉家叡 • 發文日期:2017年4月25日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這句話想必對剛經歷過「太陽花學運」的臺灣人而言不會太陌生。

其實,它是源自於2013年電影《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的經典台詞。有趣的是,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正是1974年4月25日發生於西歐國家葡萄牙的一場非暴力政變 — — 康乃馨革命(Carnation Revolution;葡萄牙語:Revolução dos Cravos)。

聽到這裡,你心中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康乃馨」不是用來送給母親的溫馨禮物嗎?跟激烈的革命怎麼可能扯上關係呢?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一場非暴力政變 — — 「康乃馨革命」,參與政變的軍人,把康乃馨插在槍口上。 擷自網絡

會發生這場革命 ,得從二戰說起 。

二戰結束後 ,葡萄牙與戰後紛紛追求民主化的西歐各國不同,依舊採行高壓的極右派統治。1932年,財政部長安托尼奧‧薩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就任葡萄牙總理後,對內開始實行嚴格的法西斯軍事專政。

二戰期間,雖然葡萄牙宣稱立場中立,但暗中仍然與軸心國家義大利、納粹德國暗通款曲。戰後,接收大量美國資源的薩拉查政府,將大量資源投放在號稱「祕密警察機構」的「國家安全警備總署(又譯:國際及衛國警察,Polícia Internacional e de Defesa do Estado)」,用以打擊異己、鎮壓反對勢力。

當時葡萄牙與西歐社會的格格不入,不只是在內政,對外的殖民地政策亦然。二戰後,英國、法國等殖民母國恪遵「民族自決」原則,讓各殖民地逕行獨立。然而,葡萄牙仍舊堅持統治其二戰前佔領的殖民地:安哥拉(Angola)、莫三比克(Moçambique)、東帝汶(Timor-Leste)、澳門(Macau)等地。

紅色區域表示葡萄牙當時的殖民地。 圖:Pat Ferrick /The Red Hat,at en.wikipedia.

對此,非洲的殖民地在東西方陣營的煽動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抗浪潮,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

中國時報1974年4月26日報導:葡萄牙昨發生政變,叛軍已取得控制權;兩部長被捕,總統總理困在營房;對非洲殖民地政策可能是導因。 攝:徐瘋 /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長期的動員(總數二十萬人的軍隊派出了十六萬人)、大量的軍費(國家總預算44%)、慘痛的犧牲(三萬多人傷亡),以及國內的嚴酷鎮壓,使執政的薩拉查體系軍政府大失民心,尤其是中下階層的官兵,對其極右政策大感不滿。

最終,在1974年的4月25日凌晨,一群左派中下階層官兵所組成的團體「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MFA)」以無線電臺播放禁歌《棕色之城葛蘭多拉》作為暗號,展開了一場以和平為訴求,以「康乃馨」代替「槍枝」的康乃馨革命。

「武裝部隊運動」以無線電臺播放這首禁歌《棕色之城葛蘭多拉》作為暗號。 轉載自YouTube 影片

由於革命爆發的時候,薩拉查本人早已於1970年去世,再加上軍隊的叛變,使得這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以近乎完全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統治42年的獨裁軍政府。

中央日報1974年4月27日報導:。葡國將領接掌政權,保證實施民主改革;被黜總統及總理均遭放逐海外。 攝:徐瘋 /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民主政府成立,新政府放棄了澳門以外的所有殖民地。澳門沒有被放棄,是緣於中共政府顧慮澳門若依照「殖民地住民自決原則」,由澳門居民自由選擇歸屬,可能會有對其不利的後果有關(選擇歸屬葡萄牙或退居臺灣的中華民國)。

只是,葡軍撤離後的澳門,葡澳政府的管制形同虛設。所以可以這樣說:從法統上,1999年葡萄牙才將澳門歸還中國大陸。但,事實上,1974年以後便是「半棄守」了。

民主化後的葡萄牙 ,歷經政治不穩定與經濟衰退期 ,現在已經是西歐不可或缺的民主國家之一 。有趣的是 ,被稱為獨裁者的薩拉查,竟然在2007年「最偉大葡萄牙人」票選中 ,斬獲第一 。命運的輪盤 ,誰又能說得準呢?

筆者按:

知名政治學者杭廷頓相當看重「康乃馨革命」,認為它是世界政治第二波民主化過渡至第三波民主化的重要分界點。康乃馨革命中強調的「不流血、和平」理念也深深影響著現代許多知名的社會運動,例如:臺灣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

近年,世界出現許多「花字輩」的社會運動、革命,訴求也與以往強調「暴力推翻」的論調有所不同。只是,目前世界的民主化似乎走向了分歧,樂觀主義者認為以北非、大陸為首的第四波民主化即將到來;有不少人則認為,極端主義的興起將反噬第三波民主化帶來的成就。

編輯和排版:徐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