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得獎導演許立達:劇本是死的,演員才是血肉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7 min readNov 15, 2017

【深刻人物】· 第四期 · 發文日期:2017年11月15日

圖:許立達提供。

「我必須謙虛的說自己還配不上『導演』這兩個字。」今年橫掃金鐘多項大獎的許立達表示,「導演」這兩個字可以輕易的放在任何人身上,但自己要配上這兩個字還有很多路要走。

許立達今年以《告別》一片,勇奪第52屆金鐘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編劇獎兩個個人獎項,該片同時榮獲電視電影獎及攝影獎,總共四座大獎。許立達平常除了忙於導演工作外,他同時也回到母校輔仁大學,擔任影傳系講師。

許立達(右一)今年以《告別》一片,勇奪第52屆金鐘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編劇獎兩個個人獎項,該片同時榮獲電視電影獎及攝影獎,總共四座大獎。 圖:截自網絡。

電影夢的開端

「我喜歡看歷史類的書,因為歷史都是故事。」許立達回憶到,由於母親在「時報廣場」樓上上班,兒時的他,常常在書店裡待到打烊,也因此培養出「說故事」的興趣。

高中時期看完楚浮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啟發了許立達對電影敘事的興趣,也因此讓他在眾多興趣中,選擇了「影像傳播學系」作為申請大學的選項,開啟了他在影視的第一步。

學生時期的導演夢

大學時期的許立達在作業中扮演的都是導演的角色,「那時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很帥。」他皺眉說到,自己當初的想法非常不成熟,直到畢業之後才了解到,「原來導演什麼都要懂一點點」,需要將不同的元素結合再一起,非常具有挑戰性,但同時也很符合自己不願意一直做重複事情的個性。

許立達認為,影像創作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都是一樣的,但其實過程會隨著文本而有不同的改變,「我沒有辦法一直專注做同樣的事情,」喜歡說故事的他也曾嘗試過寫小說,但從來沒有寫完過一個完整的故事,他直言:「我唯一完成的故事就是創作劇本。」

研究所路上

念了七年研究所的許立達笑說,自己大學畢業時連光圈大小都分不清楚,「如果我一生能與電影有緣,那就是研究所帶給我的。」

由於影像傳播系課程比較多元,大學時只對拍片有興趣的他,沒有選修多媒體、舞台等相關課程,而系上課程在戲劇上的著墨又不夠多,在看別人的作品時,總會有一種「為甚麼別人的故事都那麼順,自己的作品卻那麼不成熟」的感覺。

「我開始發現我什麼都不會」,許立達表示礙於當時網路不發達,但是自己依舊保有對創作的慾望,希望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資訊,最後選擇繼續讀研究所,也在研究所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背影》。

風格形塑

許立達說學習電影的過程如《神鵰俠侶》裡的楊過,雖然曾迷茫於該學哪門派的武功,但最後也領悟出屬於自己的招式。

如同電影可以看出這個導演有誰的影子,但不可能去模仿任何一位導演,對於敘事方式、指導演員的方式、使用攝影機、音樂等方式最終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

「劇本是死的,演員才是血肉」

許立達說學生時期的自己也曾迷戀技術層面,想著把畫面拍得漂亮、攝影機運動很炫⋯⋯,卻忽略了好看的劇情片最關鍵是 — — 演員。他認為在講「人的故事」時,大部分的觀眾會把注意力放在演員身上,「技術只是輔助,影響好看的是你的劇本、表演。」

許立達認為好的劇本要明確的讓觀眾感受到反映的主題。對戲劇而言,劇本就像是骨幹,「如果一開始脊椎側彎了,那要矯正也難了。」身為骨幹的劇本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好的演員表演也無法將劇本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而他也表示自己很幸運,遇到的演員都十分優秀,會將劇本不夠的地方藉由自己的演出補足,所以才說:「劇本是死的,演員才是血肉。」

金鐘的肯定 是壓力也是前進的動力

「入圍就是肯定,這句話是真的。」今年抱下四座金鐘獎的許立達表示,自己最興奮的時刻就是得知入圍的時候,他笑著跟我們分享,反而頒獎當天聽到自己名字被唸出來時,沒有太多的感覺,就只是馬上從椅子上「彈」起來,心裡只想著:「好!我要上台說話了!」

圖:許立達提供。

「你說會有壓力嗎?會!一定會!」許立達坦言得獎後壓力比之前來的大很多,但同時也是一個適合重新檢視自己的時刻,開始思考自己下一步要做甚麼,以及如何突破自己,這些都是需要將思緒重新整理後才能規劃。

重回金穗 回顧成長

今年《告別》被選為第39屆金穗獎的閉幕片,而六年前,許立達曾以《背影》奪下金穗獎學生組「優等學生作品獎」。對於再次回到金穗獎,他笑說自己的心情其實還是跟所有要在金穗獎放片的人一樣, 「很緊張,不知道觀眾的反應會是怎樣。」

《公視人生劇展——告別》預告片。 影片:轉自YouTube。

「亂搞就算了!還覺得自己很帥。」許立達說自己現在回去看以前的片子都覺得很可怕, 笑說根本就是在亂搞,但他也不諱言畢業之後才知道導演是一個非常辛苦而且不帥的工作

相較於之前的作品,許立達表示當然會有進步,他說「自己看還是不準啦!」,拍完短片後,許立達開始接拍公視人生劇展,希望藉由電視電影來磨練自己,「因為我不是那種天才型的,知道自己要一直磨練才會更好。」

重返校園 期望讓學生學到更多

除了導演的身份,許立達同時也是老師。他說自己原本就關心教育,《背影》這部作品就是以教育作為背景。他表示在求學過程中都沒有碰到好的老師,特別在國高中時期,覺得老師能給的不只這樣。他說老師有沒有花心思在自己的專業,其實學生都感受得到。

「那時候沒學到的東西,盡量在我在的時候交給他們。」許立達說,覺得以前在影傳系學到的戲劇訓練不夠,是在大學畢業後慢慢補足的。因此當現在回來影傳教書的時候,想在課堂上把學生需要的盡量交給他們。

許立達說「導演」這兩個字雖然意義深刻,但顧名思義,導演就是「導演」。他笑說,畢竟不是叫「導攝」也不是「導寫」,要了解表演,更需要學會解釋演員的動作,所以學習如何表演也是相當重要的。

為夢想犧牲

許立達說,他犧牲了許多體驗人生的過程,像是找工作、坐辦公室上班。他表示,雖然從15歲開始打工,工作經驗也滿豐富,但缺少畢業後找工作、朝九晚五、升職加薪⋯⋯的職場狀態。

不過,他表示也不會為此覺得難過,因為「正常人的那塊生活我太太在幫我過,我問她就好了。」

支持與信任

一如頒獎所說,感謝老婆。許立達說自己其實收入不高,「說沒想過要放棄是騙人」,但自己也沒想太多,既然決定了就去做了,謝謝太太一直支持他。

他們二人是大學同班同學,也都在一組一起合作,太太是剪接;他則是導演。雖然太太畢業後沒有走這行,但因為如此也才了解許立達在忙什麼。許立達也笑著表示,太太曾說不要餓死的話都會支持自己,「運氣還滿好的,就是很餓,還沒有餓死。」

許立達說爸媽都是喜歡看電影的,小時候經常一個禮拜就去看一次。他說看電影的時候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但有趣的是,看完後其實會發現這是在告訴你現實世界的某些事情。

他表示從小父母給他很大的空間跟自由、沒有受到太多限制,雖然他們也是會擔心,但是「問題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遇到還是要自己面對。

一天一餐飯也會繼續創作

被問到有沒有對文藝創作學生鼓勵的話想說。許立達直言鼓勵他們好難,「如果沒有真心喜歡這件事的話,就不要做了。」那怎麼知道有沒有真心熱愛呢?他笑說當發現自己不創作時,會像吸毒一樣覺得人生很無聊就時,那就代表你很熱愛它。

圖:許立達提供。

許立達認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沒辦法分享認識自己的方法,但他認為,想走創作這條路你必須先很了解自己,之後就會慢慢發現自己想要創作的慾望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如果真的,就算你一天只吃一餐飯,你也還是會創作。」

我們請許立達寫心中的一個字,他寫了一個「夢」字。

【深刻人物】團隊:

  • 製作人兼主編:徐瘋
  • 文字編輯:賴品勳
  • 美術編輯:徐瘋
  • 記者:蔣岑苹、李青縈
  • 攝影:徐瘋、曾耀儀、王郁雯
  • 影片後製:王郁雯、曾耀儀
  • 宣傳:李青縈

--

--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I’mPress 深刻記錄者

學生獨立媒體,紮根台灣,橫看全球;不偏不倚,深度報導,追求真相;志在改變台灣媒體劣況,找出媒體轉型新出路。 “用心報導讓你深刻的新聞,只因我們是你的記者 — — I’m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