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 Simon Sinek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Jesse Tsai
Inception in my dreams
5 min readMay 3, 2020

--

我反覆看了 Simon Sinek 在 TED 上的演講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 Simon Sinek,是一個很激勵人心,也讓人反思的演講。影片演說的重點,圍繞著 Golden Circle。

Golden Circle | Simon Sinek

影片中,舉了三個成功案例,分別是 apple 電腦、萊特兄弟以及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以反例說明,也以正面的例子重新闡述對於 Why 、 How 及 What 的定義(也包含在生物學上的定義)。以上 Simon Sinek 在演講中所說的例子容易理解,也證明了「人們為了你為什麼做這件事而買單,而不是為了你做了什麼」。

而寫這篇文章的動機,除了這個演講帶給人激勵人心的想法之外,提到了「領導人」及「領導的人」的差異(影片)。領導人擁有權力,而領導的人啟發我們。不是我們必須要去跟隨,而是因為我們想要。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成為一個領導的人,不代表要在現有的公司或組織中,成為一個管理位階的人才,才代表開始有資格成為一個領導者(補充1)。而是在社會上的一個位置,就或許擁有了成為一個「領導的人」的機會。

進入了職場後,雖然不曾有過成為行政上領導人的經驗,但有些經驗讓人難忘。在擔任 FAE 的經驗中,對於現有的產品十分專注,而由於工作本身的性質需要擔任整合方的技術支援(類似於顧問,但範圍僅限於特定產品),所以也特別專注於整合方在整合過程的易用性、相容性及功能。一段時間後,累積的資訊愈來愈多,也就愈來愈容易成為別人諮詢的對象。

這個主題,Jesse 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覺得…
關於這個回報的問題,Jesse 你覺得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
我認為…

透過這些互動,幫助他人更了解了產品及經過由我搜集或是累積的經驗,進而讓產品改變(雖然有的時候不一定是變得更好,但至少有了一些變化)。這些詢問我們意見的人,追隨著我們的思維,而且隨著更多成功案例,讓追隨的人有了更多的信心,並且逐漸擴散。

這個詢問過 Jesse 了,沒問題的!
可以再請 Jesse 確認一次,我認為比較妥當。
何不找 Jesse 進來一起討論?

久了之後,至少有兩種發展的可能(而我都經歷過)。

  1. 「這個我很熟,客人就是這樣想的沒錯。」
    我的心態就像是膨脹吸飽了過去榮耀的舊海綿,無法再進修更多新知。
  2. 「依據過去的經驗,這結論應該會是…」「但,這是不同領域吧!」「這…」
    我的心態就像一碰就破的汽球,不僅無法進修更多,也怕自己的信心就此潰堤,無法重建。

慢慢地,我流於形式,屈就現實。提供別人所需的知識及建議,不多不少。完成別人需要我完成的工作,不多不少。每個月計算著應有的福利及假期,當然也不多不少。就這麼過著剛剛好的生活。

從一開始剛進入職場時的專注後,成為熟悉某個領域的 FAE 後,或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初衷,而讓自己迷失了方向。其實自己也很享受自己成為某一種類型的「領導的人」,但真的要找出自己的 WHY,而不是 HOW 或是 WHAT。讓別人感受一下,是否能夠跟隨著我提出的 WHY,而不是我如何做,或是我做了什麼。有趣的是,工作上的面試,不就是要我提供我做了什麼,或是我如何去達到某個目標嗎?舉例像是:

「哦,我花了 2 個月讓業務成長 2 倍!」
「我僅僅花費了 10 萬就讓網站點閱數成長了 200%!」
「我帶領了 30 個 Member 在一個月內完成了一個 1000 萬的工程!」

就是這個了,怎麼能不用?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人才!
這比我們規模大多了!就讓這個人來吧!

從公司的角度:

「我們公司需要一個能夠提高業務成長的業務經理。」
「我們需要一個行銷經理能夠增加網站曝光度。」
「我們需要一個研發主管帶領30個人的團隊完成一個緊急的專案。」

是否需要人才的公司,時間久了,也忘記了找尋人才也需合乎自己的 Why。而只在乎求職者做到了什麼以及如何去達到這些目標。而實際上,卻有許多的巧合,才讓這件事情成功。求職者卻無法保證能夠重現這種成功,當然求職公司也知道,也只是挑一個 “可能性/成功率” 較高的機會。而當抱持的初衷,是為了薪水、為了福利,那麼求職者勢必也在這些看得到的福利上斤斤計較,一旦公司財務狀況較差,給予的福利不夠,就會造成這類的人才流失。因為誘因已經失去了。求職者面對於工作,也是基於所拿的薪水,完成所負責的 KPI,僅此而已。

以前的我,覺得很合理,各取所需。而當每每離開前一個公司,卻感到 “感覺不對” 時,卻又說不出所以然。會不會就是我不曉得這間公司的 Why?我無法知曉,也暫時無法驗證。希望過些時日回來看這篇文章,我能為自己解惑。

補充1: 原本想舉例 KOL 的例子( KOL: Key Opinion Leader),但我想在我明確了解 KOL 及 Influencer 兩者的定義前,或許還是之後再談到這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