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迭代設計的荷蘭 UX 求職旅程

2020年9月,我畢業於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設計碩士 (TU Delft MSc Design for Interaction),當時歐洲正面臨的第二波疫情。那時許多人仍在尋找閉關狀態下的工作生活平衡,各間企業也相對往年更加慎重地思考職缺開設的需求。面對有限的機會、社交隔離的生活,我在求職的旅程中學習到如何保持成長型思維與迭代設計的精神 ; 在全力以赴的同時,不忘平衡情緒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希望透過分享這半年來的我在荷蘭尋找 UX 職缺的心路歷程,幫助在尋找下一步的你/妳。

不需要等到機會,才能追求改變

反覆地投遞履歷、準備面試,這種對下一步感到未知的狀態是令人窒息而疲憊的。剛畢業時,有著滿滿衝勁,每天打著關鍵字尋找著自己下一份職涯挑戰。隨著投了近百份履歷、收著一封封拒絕信,這份熱情慢慢地磨蝕殆盡。記得是在一月中,本來認為已渡過了十二月聖誕假期,工作市場會有起色。無奈開啟求職平台,看著滿是荷蘭文、職缺要求5–10年、少得掐指可數的職缺,第一次感到一絲無力感。

當時我的母校 TU Delft 辦了個 Zoom 線上職涯講座,撮合不同時間點畢業的校友,以小組方式分享自己的職涯挑戰。令我訝異的是,不管站在職涯哪個階段,每個人都又各自的擔憂 — 擔心Zoek Jaar簽證到期、焦急還沒拿到面試機會、煩惱應不應該轉職或換工作、懊惱每天想振作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 「為何一定要逼著自己時刻正向面對職涯不確定性,落入毒性積極 (Toxic Positivity) 的陷阱?改變只能因著拿到機會開始嗎?我們可以追求的是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從小地方改變、從挫敗中學習。」職涯諮詢師的一席話像是一記當頭棒喝。

在求職的旅程中,是否有時陷入了毒性積極Toxic Positivity的框架中? (Image credit: Getty Images)

想想拿到面試或工作機會前,自己能做的改變有哪些?

在忙於畢業論文期間,我請益了在職的前輩經驗,研究了荷蘭職場情勢和自己的優劣勢,將履歷、作品網站等資源準備好,也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求職期間,我登記了一間一人設計顧問公司,接了永續能源新創的案子,除了有了穩定收入來源,也多了一份磨練異地合作溝通能力的經驗。生活層面,因為閉關政策不能如以往上健身房、舞蹈室,我試著探索能定期釋放壓力的替代管道。讀著不同職缺需求,讓我正視使用者研究工作中,需要熟捻在地語言溝通能力,重新燃起了我學習荷蘭文的動力。

許多過來人分享,歐洲求職,人脈很重要。我與求學期間建立起的朋友圈保持密切聯繫,定期交流心得與資訊。 抑或參與線上設計論壇,吸收新知的同時,結識與會的同好。另一個嘗試,是在Linkedin直接與業界相關人士 connect,雖收到不少閉門羹,但也遇到了許多願意分享交流的前輩。我將在社會閉關狀態下,如何尋找線上主動社交的方式,看成一場有趣的實驗。沒有失敗的實驗,只有從中學習的經驗。

這些生活中的小改變,給了我在異地高度不確定環境裏,能仰賴的自律和安全感。當然也有感到完全無助、自我懷疑的時刻,我學著感受這些困惑情緒 ; 正是因著這份不確定感,引領我探索下一步的方向。

運用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換一個角度看生活中面臨的障礙與挑戰 (Infographic credit : Nigel Holmes)

面試,面試,面試 求職者與未來合作團隊的對話

我所面試的使用者體驗研究員、產品設計師職缺中,大多經歷了三至五個面試關卡:第一關大多與 HR 進行初步面談,第二關迎接設計挑戰,最後幾關則是更近一步認識未來會合作的團隊成員。撇開評估技術與能力的設計挑戰,其餘的面談,都是關於適性的對話。我欣賞荷蘭職場文化的一點,是每場面試對談都是誠實而平等的。不只是公司團隊單方面地評估應徵者,對於未來的潛力員工,這也是一個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這間工作文化與職位的好機會。比如我記得有個面試邀請,在信件中開門見山告知,目前他們缺已經找到了,但還是對於我的經歷很感興趣,希望能透過對話留一個認識彼此的機會,說不定未來就這麼有了合作的緣分。準備面試的過程中,也是與自己進行對話的時刻:現在的期望承擔下什麼樣的責任?想要挑戰什麼樣的職場環境?

帶著好奇心與迭代設計精神出發

職涯發展與設計過程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回頭省視自己的求學與職涯旅程,我從政大企管系畢業,因著數位內容雙主修和台灣 Open HCI 人機互動工作坊的機緣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向。在法國交換一人自助旅行時,遇見了幾位TU Delft設計學院的學生,而堅定了第一份工作轉道使用者體驗設計師,與萌生隔年到荷蘭深造的念頭。攻讀碩士期間,也藉由擔任無國界醫師組織的社會設計志工、在 ING Labs 實習經驗、在學生會策劃講座與 case tour ,更加認識自己和荷蘭設計文化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加入TU Delft 設計學院學生會,在 case tour 中拜訪荷蘭企業,擔任一日設計顧問 (Photo credits : provided by Winnie Chen)
參與 Delft Light Festival 互動燈光裝置展演展演 (Photo credits : provided by Winnie Chen)
在 Amsterdam ING Labs 忙碌中作樂的實習日常 (Photo credits : provided by Winnie Chen)
Amsterdam ING Labs 的 Design Sprint Retrospect (Photo credits : provided by Winnie Chen)

如同迭代設計從反饋中優化,求職旅程裏我不斷地歷經 Empathy 認識自我、Define 釐清方向、Explore 探索與嘗試、Iterate 再度省思的不同階段。對於新挑戰的好奇心,促使我啟程尋找下個目的地。

Winnie (Wei Ju) Chen

Linkedin | inclusivefuture.nl | Instagram

始於台中,政大企管雙主修數位內容學士,因著迷於人與人、人與科技間的互動,而轉了個彎成為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畢業於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設計碩士 (MSc Design for Interaction, TU Delft),目前白天在 Eindhoven 作AIoT設計,晚上回 Rotterdam 跳雷鬼,在異地不同城市間探索生活。

--

--

✦ Winnie
Design for Inclusive Future

Design expat experimenting with life in Rotterdam NL. 旅歐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