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 三年起死回生,貝佐斯究竟對華盛頓郵報做了什麼?

數字化目標,產品型定位,互聯網思維……老牌媒體的起死回生,需要幾個步驟?

特約撰稿人 張耀升 發自北京

2013年8月5日,一個女人走過華盛頓郵報的總部。攝:Win McNamee/Getty

巴倫(Martin Baron)可能沒想到,曾經危在旦夕的《華盛頓郵報》會在短短3年內獲得重生。

捲起兩隻手的衣袖,留著看起來有點野性的落腮鬍,坐在編輯室的執行主編巴倫是見證《華盛頓郵報》起死回生的觀察者,同時也是建造者。

2016年12月,《華盛頓郵報》發行人瑞安(Fred Ryan)給巴倫和全體員工發了封備忘錄,祝賀《華盛頓郵報》去年在媒體行業做出的創新,他們成就了意義非凡的一年。

「每個月有超過1億的美國獨立訪問,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也有3000萬人,我們的流量在過去一年成長了近50%,《華盛頓郵報》的觸角已伸向全國和全球讀者。」瑞安在備忘錄中提到。

然而最激勵巴倫的,莫過於擴大招聘記者。他們打算在2017年招聘快速調查團隊,強化調查新聞。這些在其他報業公司聽起來難以相信的成果,必須歸功於這3年建立的數字化目標與商業模式。

幕後的總舵手,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

報紙該做的,不是專注於短期轉虧為盈

幾個月前,公司要賣給貝佐斯的消息,巴倫在編輯室裡早就聽說了。一直到2013年8月5日,巴倫耳中的消息才成為事實,董事會主席格雷厄姆宣布將《華盛頓郵報》以2.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

不少員工私下說,衰亡跟掌管它超過百年的格雷厄姆(Graham)家族有很大關係。

2008年,格雷厄姆家族第4代發行人韋茅斯(Weymouth)倉促上任,她面對的是最嚴峻的報業環境。根據美國媒體審計聯盟統計,《華盛頓郵報》的日發行量從韋茅斯接管時的673,180份,暴跌到2013年3月份的474,767份。

在巴倫看來,韋茅斯是現實主義者,覺得她「希望在目前經濟境況允許的範圍中,還能做出很突出的報導」。

然而,韋茅斯的改革方式卻是不停裁員、關停辦公室,在她眼裡,「轉虧為盈」是首要目標,但也是最難達成的目標,最終努力沒能扭轉現實,韋茅斯選擇出售公司。有人訓斥這是對報紙的不負責,不過對格雷厄姆家族來說,這也許是他們最後的負責。

貝佐斯的收購也許是出於興趣,2.5億對於身價超過200億的他並非大數目。2014年貝佐斯接受BI專訪時也提到,「我不懂任何跟報紙有關的東西,但我懂互聯網,考慮到財務我也能支援,所以我買了《華盛頓郵報》。」

在富爸爸貝佐斯眼裡,「轉虧為盈」反而不是主要目標,這點讓巴倫和經營團隊鬆了一口氣,更重要的是,給了團隊更多自由。貝佐斯希望有長遠規劃,而不是短期迎合股東而裁員或變賣資産。

另一方面,貝佐斯也帶來了亞馬遜的價值觀。

「在亞馬遜我們有三大原則,我們堅持了18年,這是我們成功的原因――把顧客放第一、創造還有耐心。」貝佐斯說:「如果你把讀者換成了顧客,這個方法和觀點也能讓《華郵》成功。」

鞏固人事才能鞏固動蕩中的公司

在巴倫看來,貝佐斯的管理風格比較自由,由於他在西雅圖亞馬遜總部的緣故,他跟巴倫或其他高管只能定期在電話裏通話,某個程度上,貝佐斯在報紙上還是挺花心思。

貝佐斯在收購後最重要的人事決定,就是加強兩位主要員工的職能,有一位是執行主編,也就是巴倫,另一位是首席信息官雷斯·普拉卡什(Shailesh Prakash),他們在未來3年中將成為改造公司的兩位主要工程師。

巴倫是在2012年12月31日才加入,曾因為奧斯卡獲獎電影而聲名大噪,那就是《聚焦》。他在《波士頓環球報》時支持報導天主教神父虐童事件,在當時引起關注。貝佐斯不只認同巴倫在報導上能發揮的價值,另一方面,巴倫也帶給了公司很鮮明的形象。

「他不會讓自己涉入我們所有的新聞業務,他也不會建議哪些報導我們可以做,他也不會用任何形式批評我們,不過每一次他看到喜歡的報導時,他會告訴我們。」這是巴倫對貝佐斯管理風格的評價。

而普拉卡什,則是負責貝佐斯理想中的「數字化」。

作為首席信息官,普拉卡什不只相信新聞的力量,也相信産品的力量,這點跟貝佐斯的理念不謀而合。他認為在非科技公司,團隊的類型太過單一,然而在科技公司,它們可以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團隊。

「我們都已經明白在今天這個市場,內容為王這個概念跟把産品設計得正確、統一、速度和功能化一樣重要。」普拉卡什說:「你可能已經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內容,但如果沒有産品,那麼採用、使用甚至是參與就不會發生。」

這兩位老員工,在貝佐斯的調整下找到新定位,或者說他們的定位從沒變過,而是更加強化了。

貝佐斯很快也帶來一位新員工,他是《華盛頓郵報》頭號勁敵─Politico的CEO兼董事長弗雷德·瑞安,2014年9月被貝佐斯招安之後,瑞安成為《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兼CEO,並且奉命開創以數字為主的發展方向。

創造了沒有經濟壓力的環境,找到適合的人選,其實貝佐斯的數字化之路才算真的開始。

(未完)

《華盛頓郵報》的數字化之路是什麼樣子?閱讀全文,了解《華郵》在技術、內容上具體做了什麼,華語媒體或許可以取其精華,走好下一步: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107-notes-washington-po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