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犯罪已經全球化了,調查報道還在等什麼?

我一直相信,如果小型媒體之間可以一起合作探索新的模式,或許會有 1+1>2 的效果。

--

Waseda Chronicle 是位於日本東京的非營利性獨立新聞非政府組織,也是日本唯一一間加入全球深度報導網絡(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的組織。

編者按:3月初,香港端傳媒刊發了調查報導《被強制絕育的淳子的一生》,講述在二戰結束後的日本,一位叫淳子的女性如何失去了生育權的故事。和刊發在端傳媒的一般文章不同,這則報導最初由日本非營利媒體 Waseda Chronicle 撰寫,原本是一系列連載報導。端傳媒考慮到中文讀者的閲讀習慣,將本系列報導編譯為一篇文章刊出,取得了很好收效。兩個機構的合作,始於 2018 年的亞洲深度報導大會

下面是這次合作前、後的記錄和思考。原文首發於全球深度報道網,邀請大家去看看,很多有用的工具和調查報導經驗分享。原文傳送門:https://cn.gijn.org/2019/04/01/investigative-journalism-cross-border/

2018年10月,韓國首爾雨濕漉漉,來自亞洲的各家媒體在第三屆亞洲深度報導大會(Asia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ference,以下簡稱大會)上,分享起過去一年做的報導,涉及性侵犯與性騷擾問題、醫療和健康、經濟犯罪等等議題。

我曾連續參加了兩屆深度報導大會,來自各個國家的新興獨立媒體環伺,但少見來自日本的機構。在大會前一晚的歡迎會上,Waseda Chronicle(中譯:早稻田紀實傳媒)的一位撰稿人介紹了他們曾做過的一項調查報導,揭露了日本曾在政府的推動下,以「優生」之名對1.6萬人做了人工強制絕育手術。這段黑暗的過往令我震驚,也讓我記住了 Waseda Chronicle。

Waseda Chronicle 是位於日本東京的非營利性獨立新聞非政府組織,也是日本唯一一間加入全球深度報導網絡(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的組織。它於2017年作為早稻田大學新聞研究所旗下的項目啟動,一年後離開大學,獨立運作。此後,它主要以讀者捐款為主要費用來源。Waseda Chronicle 目前已發布五則系列調查報導,內容涉及藥品宣傳界的內幕、醫院瞞報醫療事故醜聞等,揭露日本社會中權力的濫用與腐敗。

和中文世界不同,日本媒體行業的薪資水平普遍不差,剛入行的記者年薪可以到50萬港幣(注1),同時也有一套培養體系支持記者職業生涯的發展:從派駐為地方記者,慢慢成長為轉入中央或派駐外地的資深記者。這樣的媒體生態固然高度穩定,但同時也容易導致整個產業停滯不前,難以孕育出新的可能性。但 Waseda Chronicle 的出現,卻在某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僵局,拓寬了日本媒體調查報導的議題範圍和深度。

經濟犯罪已經全球化了,調查報導呢?

大會臨近結束時,我有機會與 Waseda Chronicle 的執行主編 Hideaki Kimura 聊一聊。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的世界早已步入全球化的框架中,你用着在美國設計、印尼製造的蘋果手機,聽着日本進口的耳機,喝着澳大利亞進口的紅酒、埃塞俄比亞進口的咖啡豆,吃着阿根廷進口的牛肉……會發現經濟活動早已遍布全球,由此衍生出的經濟犯罪、不正當行為也自然帶上了”全球化”的標籤。

在這個背景下,「Follow the money!」— — 這個調查報導界的金科玉律,自然也有了”全球化”的要求。各大媒體都以不同的形式回應這一需求,最常見的是派本地記者出差,這固然能解決不少問題,但也有其限制:記者們雖然可以在現場捕捉採訪細節,或是通過閲讀文獻理解宏觀框架,但由於缺少在地的經驗,很難找到恰當的受訪者,特別是在學界、政界的專業人士;也容易陷入自己想當然的視角中,出現調查的盲點。

而大型媒體機構通常會派記者常駐當地,深耕當地關係,但這樣做的成本高企,不是大多新興的小型媒體可以負擔的。

2017年2月1日,Waseda Chronicle 正式上线。

因此,如何解決全球化下的跨國媒體合作問題,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時,跨國媒體如果能坐下來一起構思解決辦法,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而亞洲深度報導大會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記者們可以坐下來討論選題角度、尋找線索、推薦受訪者、突破盲點,跨國合作調查報導就順勢出現了。

在這樣的場合,除了商討報導合作以外,小型媒體之間也可以「抱團取暖」。Waseda Chronicle 仍然在尋找健康、持續的生存模式,畢竟在日本,與高薪穩定的主流媒體較量薪資條件、爭奪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對於我所在的端傳媒,一家位於香港、專注於深度報導的媒體來說,也面臨着同樣的難題。

我一直相信,如果小型媒體之間可以一起合作探索新的模式,或許會有 1+1>2 的效果。

在這樣的共識下,我們決定開始這次合作。Waseda Chronicle 發表了數十篇關於強制絕育的報導,有受訪者的經歷,也有當年政府政策和行為的挖掘。考慮到中文讀者對他國資訊的需求主要在於好奇、閲讀便利,篇幅適中是必要的,所以我們將 Waseda Chronicle 的系列調查報導進行在地化,整編為一篇文章《重磅調查:被強制絕育的淳子的一生》,翻譯並刊出,帶給讀者不一樣的視野,了解不同時空下有關生育的故事。

生育本就是中文世界引起關注的熱議話題,加上我們以在地的語言和視角重新編譯,這篇文章甚至吸引了較自家同題材文章高 37% 的閲讀量(注2)。

合作新模式解決”離地”問題

在進行這項合作之前,端傳媒也在記者與記者之間的跨國合作上累積了不少經驗。此前,我們常與歐洲、非洲、中美洲等地區的媒體/記者合作,在議題方面,主要是觀察中國商業公司的「出海」戰略。之後,我們合作範圍可以拓展到亞洲,也拓寬議題的範圍。

比如深度報導《「一號玩家」華為:在歐洲建構「高層關係」的中國企業》,端傳媒記者和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記者攜手,在杜塞多夫、布魯塞爾艱難地尋找到大型企業公關行為的蛛絲馬跡。

但在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雙方並沒有在編輯、寫作上有交流。往往是合作發起方在找到合適的當地記者後,向他們拿到推薦的受訪者並找到翻譯即可。當地記者並不會從這樣比較淺表的合作中成長,結果往往是,文章發出來,收益一邊倒地傾向合作發起方。

因應這個難題,我們構思了新的合作模式:由合作發起方確立採訪方向和提綱,再由當地記者進行採訪和寫作,最後由發起方進行編輯,然後兩個媒體共同發布。這樣的合作方法解決了跨國合作此前頻頻出現的問題。

拉希馬・蘇海爾(Rahima Sohail),巴基斯坦主要英文日報 The Express Tribune 的助理編輯、製片人。她一直對當地及區域政治感興趣,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對巴基斯坦的影響。於是,端傳媒的編輯與拉希馬・蘇海爾就以這樣的方式合作,在今年1月份發表了深度報導《一位巴基斯坦記者,描述當地人眼裏的中巴經濟走廊》

端傳媒在亞洲深度報導大會認識了拉希馬・蘇海爾,她後來說,和端傳媒合作報導,令她可以更深入觀察中巴經濟走廊,並向中文讀者展示工程對巴基斯坦的影響。

跨國合作調查報導、跨國媒體間合作都少不了「在地化」,因此,合作中雙方對於彼此的信任,尤為重要。合作要計算成本,但也不能短視地在其他國家一味套用自己的視野。

在經濟犯罪早已開始跨國合作的現實下,希望媒體機構間、記者間跨國合作的浪潮,也可以在文化碰撞的激盪下,翻騰起來。

注1:數據來自日本資深媒體人、自由作家野島剛2017年5月27日在台灣青鳥書店進行的演講
注2:數據包括端傳媒的網站及 App,截至2019年3月27日

--

--

Xiaotong
端傳媒 | 媒體成長筆記 How Initium Media Grows

Head of Audience Development at 端傳媒 @initiumnews, responsible for subscription, social media, data analytics and media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