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創新之旅(二)

Noel Fan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4 min readMay 19, 2019

來到哥本哈根,第二間參觀的是 Den Classenske Legatskole,一間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百年老校, 校舍建於1880年,上年度進行復修及改善工程,其外貌是一棟古舊典雅的紅磚牆建築,但內裡卻充滿現代時尚設計,設備先進,可見丹麥著重保育及可持續發展,重視文化和歷史保存。

由於是公立學校,課程相對地傳統,有很多地方與香港較相似,包括:按科目上課、有課業和評估、學年終結學生要參與全國性評核、BYOD、課程設計等。上課模式與香港的學校大致差不多,每班人數可達28–34人,學生亦不是完全沒有壓力,因他們都知自己將會應付公開試,與第一間參觀的學校相比有頗大分別。

然而,學生的自由度比香港大很多:他們無須穿校服、上課時可自由出入課室、活動時按他們自己的步伐去進行。在課室裡聽不到老師在不斷「提醒」同學,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建立信任。

負責接待的老師 Helle,原來年輕時曾在香港生活,所以熱情招待,向我們仔細介紹學校架構、上課模式、 學校設施,也安排了觀課活動 ,更為我們預備了午餐。由於Helle對於香港社會和教育也略知一二,所以能作出比較,雖然她的學校是一所傳統的公立學校,但教育理念上較注重信任:

  1. 學校信任老師 — — 容許老師每週有四個工作小時留在家中備課,課堂靈活有彈性,老師可因應學生需要及進度調整教學內容,每個單元由老師自行決定是否需要共同備課,因為校方信任老師會設計適合自己學生的課堂活動。
  2. 家長信任老師 — — 老師可善用社區設施,在課堂時間帶學生到社區內進行活動,例如:午後到休憩空間閒聊,或到碼頭游泳……這些都不是課程內容,但老師可按學生興趣,帶他們出去放鬆一下,認為這樣會令校內的學習更有效率,而家長亦不會質疑活動的實用性。
  3. 老師也信任學生 — — 不會勉強他們必須參與課堂活動,在互相尊重的情況下,學生如有需要,可暫停活動,找一個角落安靜自己而不會被責備,上課時,學生聽講的同時可以做其他事情。你可以想像如果在課堂中有學生一邊聽你授課,一邊用marker在手背上塗鴉,你可以接受嗎?

在香港的課堂上,我們要求學生循規蹈矩地上課,坐姿要挺直,嘴巴要合上。但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怎能要求他們有一式一樣的表現呢? 如果老師知道學生是在聽課,為什麼不能接受他們需要活動一下呢?

此外,這次參觀,令我們有驚喜的活動有三:

  1. 伴讀課堂:高年級同學會於特定課堂中與低年級同學一起閱讀,建立互相幫助的文化。在香港,伴讀計劃是有的,但要把此計劃編在日常的課堂裡,則較少見。
Grade 1、Grade 6的伴讀課堂

2. 服務別人:六年級同學會被安排到canteen「工作」,協助其他同學準備午膳,大家在工作中有說有笑,享受著整個過程,而且有條不紊。

Grade 6到canteen「工作」

3. 跳出課室:我們從學校出發,沿途遊走於運河邊,看見老師帶領著學生學習生蠔、青口的生長過程;亦遇到幾位赤著上半身的年青同學在展現維京人強壯的一面,跳河暢泳。

跳出課室,到碼頭學習生蠔、青口的生長

雖說這是一所傳統學校,但我們依然看到和香港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多規範是在香港的老師眼中不能打破的。

老師與學生之間彼此尊重、互相幫助、互相關懷、互相欣賞……是大家應有的核心價值。

當我們思想怎樣改變學生的學習時,我們是否先要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如果依然墨守成規,怎樣開始改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