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設限.旅程-旅情 Week 03:沉澱。重整

Amy Law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8 min readMay 6, 2019

不經不覺,創新旅程走到第三週 -- 透過參觀不同的學習點,聆聽不同的人物故事,實踐不同的方法或工具;眼界大大地擴闊了,思維慢慢地轉變了,心態持續地調整了,創新教育的路上,零碎散落的點、線、面也漸漸地逐一結連,雛型待塑......

28.04.2019 早上,Ada跟我們分享另一種有助應用的Designing Thinking工具(Cause Diagram 和 Problem Definition)的運用,兩者均能有助更深入的思考及尋索我們學校的根本需要,從而再次重整How Might We 的焦點問題。

接續我們有機會與4位初創企業家面對面談天,認識他們創新天地的初心、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得與失、喜與悲......

每一位都有他/她背後獨特的故事,然而,創新旅程的路上也有其共通性:1. 以人為本 - 從同理心起始,看見人的需要,再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進而探索對應問題的方法。

2. 建立支援網絡 - 創新的路看似孤獨卻從不孤單,多與人坦誠交流分享便會發覺,有類近想法和志向的人多不勝數,宜建立網絡、互勉同行 。與家人的溝通也是同樣重要,得到家人的理解、認同和支持,是創新路上最強大的後盾。

3. 回歸初心.保存熱誠 - 創新的路上必然會遇到許多的不確定、困難和障礙,失敗也是必經的階段,要有 “The worst day haven’t come yet.”的心態來面對。同時,當面對挑戰時亦不忘 “Love and passion for the things you pursuit are essential in facing different challenges”,認知、重尋初心,找回那份熱愛熱誠,是在困難和挑戰中堅持下去的原動力。

29.04.2019 Ada邀得IT界創新先鋒 -- Yat Siu到Good Lab跟我們分享資訊科技正光速般的發展,現今以至未來世界將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也是眾所週知的事了;然而,又有多少的成年人意識到:我們這世代還未作出相應的改變,來預備下一代迎向未來。

從他睿智的分享中,我領會到以下幾個重點。

  1. 擁抱創新、迎向轉變:當Coding成為科技的世界語言,我們都應該要學著認識和了解。91% 的孩子是愛玩樂的遊戲王,當孩子們運用不同的電腦科技及平台作為學習或消閒的同時,與其一味以為這些會帶來負面影響,倒不如藉著與孩子一同學習和陪伴他們運用,認真透徹地了解它們,並訂下「君子協訂」,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既然我們無法阻止世界的齒輪運轉,便該學習以創新的思維和方法,積極駕馭、擁抱及迎向改變吧!

2. 無可取締的你和我:AI(人工智能)看似能取代大部分操作式、系統化的工作,然而,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互助關懷、情感反應、彼此體恤的同理心、源源不絶的聯想力和創造力,都是機械人無從替代的。因此,我們更要好好幫助新一代去學會如何與人溝通、清晰地分享表達所思所想,建立人際關係、促進情感交流、強化同理心及提升創造力。

3. 最大的危機是失去了目標:創新路不易走,經常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困難。話雖如此,只要目標明確便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力量,不斷嘗試及改進,奮力朝著目標努力向前闖。“Losing the purpose is like losing the compass.” “When you have a purpose of your business, you will find your way out.”

4. 成就創新源於信任與共享: 信任是聯繫著整個社會的強力黏劑,創新意念是從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意見而產生的。 “The idea of single genius is rubbish.”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雖有不同的觀點或意見,在理性討論後,若能彼此尊重,互諒互讓,建立互信,共享資源,互相砥礪,創新思維及產物自能在這開放的土壤中發芽生根,茁壯成長。

下午,我們一行人來到Maker Bay,這個空間不單單提供地方、物資、工具可借用及購買以進行創作,更重要的是建構一個Maker community,讓同路人可以互相交流、建立本地以致國際的人際網絡。

Maker Bay總監Chicky分享到“If you want people to participate, you need to enroll them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在前面的創新路上,我也要努力學習如何讓學校的同工參與其中,建立共同擁有感,但同時亦須為他們創設空間,以致他們能作出回應。

今天,我們還有機會分組創造作一件為闡釋一個難懂概念的教材。我的組別選了「Density密度」為題,過程中彼此提出不同的想法,商討可行的方案,有如重返中學時代的分組任務,最終我們參考「鄭和下西洋」中的船隻結構製作模型(將船艙分割成多個小艙,加強結構和分艙水密度抗沉的作用)。過程中,有D&T老師Lawrence在組內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援及帶領我們製作。期間,有從沒或甚少碰重型切割機器的fellows經過觀察及指導下,嘗試運用新工具;透過觀察,學會方法,建立信心,引起興趣,勇於嘗試,初嚐成功滋味的喜悅,難以言喻。

在拼砌部件時,我們驚覺這裡沒有最合適黏合的融膠,本來有人提出用熱融膠槍,但又在猶豫間不擬嘗試,於是便再想出不同的方法,最後我們用了泥膠來併合部件,但是越併越發不對勁。Chicky經過時,便說可以試試用熱融膠槍來黏合,二話不說便把部件拿去試,結果是出奇地好!

這次的經歷,讓這個在傳統教育體制和文化下成長的我,再次看到自己必須突破的盲點,就是學習放下害怕犯錯的心態,宜敏於思考、勇於嘗試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行性。

I talked to myself at the bottom of my heart, “Keep challenging yourself and keep going on with the ideas. Don’t got hinder by the fixed mindset but see the possibilities by taking the step and embrace trial-and-error. I will see a difference and make a difference!”

02.05.2019 正向教育:參觀智新書院 + 北山堂基金會分享

走過六年的正向教育路,智新書院已將當中的元素滲透至校園、教師團隊、家長及學生,整體的文化氛圍亦充滿了整個校園及課堂教學的空氣中。改革的起始,從核心小組的成員開始,以小步子建立、試行、反思、修訂、再試行 ...... 其後,透過不同平台的分享,讓其他同工看見當中的成效,也為同工騰出空間,提供培訓及資訊,令他們親自體會,進一步推而廣之,持續發展。我相信,這也是創新變革必經的進程吧!

回到Good Lab,北山堂基金會的同工與我們分享正向教育的基礎概念,亦展現了其他國家推行正向教育的情況。近年,我也有機會從不同渠道認識正向教育,學校亦以此為學校發展計劃的關注事項之一。在校內,我是其中一個推動正向教育的核心成員,但是,苦無資源,也無人力,而面對這個又廣又闊又深的課題,我更是一籌莫展。

然而,經過今天的參觀及分享,澄清了一些概念。Anthony分享到正向教育確實有其一定的理論架構,以Flourish為終極目標,透過PERMA五種幸福元素,重視Wellbeing,認知24品格強項..... 然而,卻不一定要推行全部的內容,可按校情找出焦點項目,從小處入手,以免掉進趕潮流而照辦煮碗的陷阱。

我深信現今的教育制度、這一代的孩子確實需要正向教育來補體制上的不足,亦十分認同當中的理念。至於在校內推行時,如何幫助老師體會及受益,如何尋著起步的進路、焦點和步伐?還須好好的溝通、思考及整理。

03.05.2019 -05.05.2019 經歷了Job shadowing的精彩三重奏,故事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