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Law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8 min readMay 16, 2019

--

創新不設限 · 海外學習旅程:丹麥篇03 School visit — Den Gronne Friskole

來到旅程中訪校活動的第一站 – Green Free School,這是一所創新的學校,與一般公立或私立學校相比顯得很不一樣。得知這所學校是哥本哈根規模較小的學校,跟我的學校十分類近,因此對此行實在滿心期待。

校長Dorthe Junge熱情相迎,跟我們簡述了學校的背景。這是一所剛成立了4年的學校,全校約有150名學生,按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分為約10–15人的小組,以混齡模式分組上課。這樣的安排,為的是能推動學生學習,避免投閒置散或出現放棄學習的情況。

課程設計則以Project-based learning 貫穿全年不同的主題,並以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進行學習。 老師鼓勵學生先自行探索處理問題的可能性,亦可按需要查閱相關書籍或自行搜尋網頁資料,經反覆嘗試、修訂、再嘗試,期間,老師亦會從中指引、提點、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及選擇。

Grade 6 前不設家課、測驗或考試,學習過程中,老師會按著個別學生的表現作出適度的調整或跟進教學。校長強調,學生在Grade 6 或以前都不應向他們施加不必要的壓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樂趣和意義。這樣亦能讓學生明白:「沒有必要與人比較或競爭,而是對自我要求的提升 –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進步」。 在課堂上,看見孩子們專注、認真、投入地進行學習任務。

校長引領我們進入教室,內裡陳設簡潔而井井有條,許多的家俱、教材、物資都是家長幫忙製作或帶回來以配合學校和學生學習的需要。這段時間學生以「昔日人們的生活情況」為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包括訪問家中長輩、觀賞及閱讀不同的資料,彼此的分享等,加強對課題探究的深度、廣度和闊度。學校希望藉此鼓勵孩子認識過去,關懷家人及加強與人的溝通。校長多次分享到家長對學校的支持和幫助,是學校和學生學習的強大後盾和支援,並且非常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也值得我們學效。

此外,學校尤其重視學生對自我、歷史、世界的認知,亦關注環境教育及可持續性的議題。在有限的地理空間內,放眼四周都是隨處可見的循環再造物資和產品。

Dorthe Junge 校長分享到學校課程設計的理念和工具,當中亦運用了我們熟悉的Design Thinking process設計課程,以回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另外,透過不同的Project learning model, 說明課程實施中的細節。我也希望嘗試將Design Thinking引入學校,作為校內不同組別策劃的工具,以利回應學生的需要。校長還提及在研習過程中,不同學生或會有不同的進程,為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研習,特設Passion project項目,供學生於完成指定研習任務後,可按個人喜好進行自選研習項目。這是回顧過去的經驗而作出的調整,並且看見能推動絕大多數的學生,完成基本任務,並愉快地進行Passion project。

下午我們分別進到三個不同的教室觀課,在課堂中充分地體會到學校對老師和學生都充滿了信任。老師在校方設定的主題下,讓學生再探索及收窄有興趣研究的分題進行學習;當中亦有一些鞏固相關基礎知識的內容,老師會備妥各式的工作紙,讓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選任務。若發現學生所選的遠高於或遠低於其學習能力,會主動向學生了解選擇背後的原因,但最終仍會讓學生作最後的決定,並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整個過程,看不見任何一位學生拿著平板電腦,卻看見學習在任何地點和時間發生。這邊廂有孩子悉心地照顧校工在學校飼養的小狗,培育對照顧和愛護動物的心、細心、責任心;那邊廂一群孩子跟老師學習砍柴、生火等,野外求生的技能,為明天的野營作準備。在在體現了「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

這次School Visit,看見這所年輕的創新學校,從課程設計、教學實施、環境設置、人際關係和校園氛圍,裡面一切都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的!這就是教育的初衷、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終點!

訪校過後,我們馬不停蹄地爭取時間到哥本哈根市著名的圓塔、三一教堂和丹麥皇家圖書館一遊。

哥本哈根圓塔是最喜歡蓋房子的克里斯欽四世建的,它有三個功能:天文臺、圖書館和教堂。

塔頂為歐洲最古老而且仍在使用中的天文觀測台,1861年以前是哥本哈根大學所專屬,現在則開放一般民眾使用,冬天的夜晚是最佳的觀星時段。塔的中間大約第五層有一間900平方米的圖書館,1861年以前也是大學專用,1987年以後改做展覽室以及表演廳。

展覽室之上原為教堂的鐘樓,不過,大鐘在900平方米的面積內顯的微不足道,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多餘的空間就出租給百姓,於是這裏曾經成為晾衣場、皮革染色廠、草料乾燥場、裝飾物加工廠、劇場佈景繪製場、羽毛飾品加工廠等,簡直難以置信。最有名的一為房客叫作Bernhard Olsen,他是位軍官,1880年他在這個閣樓上開了一家博物館展覽丹麥農戶的歷史,他的點子後來促成1901年介紹丹麥400年傳統建築的戶外博物館(Open Air Museum)的設立。這裡讓我看見在踐行創新意念之時,的確會為時代帶來衝擊,甚至令人瞪瞠結舌,然而,若沒有拿出那份勇氣來作出變革,又怎能帶來劃時代的改變,帶來祝福和驚喜?

連接塔身的側面則是教堂,名為三一堂(Church of Trinity),既突顯了耶穌的神格,也說明了圓塔三合一功能的特點。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被稱為設計之都,除了服裝及居家用品,哥本哈根的現代建築也很有看頭,其中位於弗雷德里克島運河(Frederiksholms Kanal)上的「丹麥皇家圖書館」,是必訪的經典之作。

20世紀末,丹麥政府在舊圖書館的基礎上,請來當地設計團隊SHL建築事務所進行增建,在1999年落成,成為北歐五國最大的圖書館。新館又稱「黑鑽石」(The Black Diamond),巨大的梯形建築外牆以黑色花崗岩建造,白天在陽光與運河水波的映照下,如同閃鑽發出耀眼的光芒。在陽光普照、微風輕拂下,人們都在新館外坐下來,享受日光浴;此情此景又提醒我要放慢腳步,享受此刻的慢活與閒適。

整個圖書館的設計是新與舊、光與暗、細緻與豪邁的完美結合。新館與舊館分別展現了現代與傳統的風格,但又出乎意料地和諧協調。

離去之前,無意中發現工作人員才能進入的藏書閣,雖只能從門外窺視,看到如斯壯觀的景象,彷彿電影中的一瞥,令人驚嘆。

黃昏前往探訪旅居丹麥的德國人妻 – 我教會的小姊妹Beryl,並與她的丈夫Chris和女兒Anna共進晚餐。

Beryl一家因丈夫工作的緣故從德國來到丹麥,旅居未足半年。然而,當談及丹麥的生活教育及學習環境,Chris卻高度推介,特別是培育孩子的幸福感及愉快度方面,他對丹麥這片國土予以非常正面的評價。因此,他很慶幸能藉此讓Anna在丹麥接受教育。

再談到他自身在德國接受公立學校教育和成長的經驗,他憶述多年前也是非常沉悶的,因此成績比較一般,直至升讀中學後,才有意識地衝刺,順利入讀大學;但他在讀大學前也讓自己有兩年Gap year,放眼世界,認識自己更多。他表示近年德國教育也不少革新,而丹麥的教育在自由自主和學術追求上,也作了進一步的調整,盼望達致一個平衡點,讓孩子能真正透過全人發展,裝備自己迎向未來。

隨著Anna的成長,我會繼續認識和了解更多丹麥教育對她帶來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