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Law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7 min readMay 28, 2019

--

創新不設限 · 海外學習旅程:丹麥篇05 School Visit — N. Zachel Gymnasieskole & Seminarieskole

今天來到School Visit的第二站 — N. Zahles Gymnasieskole & N. Zahles Seminarieskole。

這所學校建於1851年,是一所創辦超過160年的私立學校。當年Natalie Zahles創辦學校的起始是為了提供教師培訓,以預備給女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經歷十年寒暑,於1861年正式註冊成為專門招收女生入讀的中學,直至1895年成立小學部及相關的師訓學院,1950年始接受男生入讀。而師訓學院亦於2002年正式分別出來,附屬於哥本哈根大學。這所擁用悠久歷史的學府,是以往丹麥皇室成員選讀的學校,昔日的國王、皇后、公主、王子都是這裡的畢業生。

甫到達校門便已被偌大宏偉的校舍建築群所震懾,全校包括:Grade 0–9學生共約700人、Grade 10或以上共500人。踏進校園,眼下所見四週遍佈了學生的作品,盡用了每一個角落。

回想起初發出請求參觀學校電郵,校長Mona Schleppegrel 總是很爽快便給予答覆,並於事前仔細安排每一項參觀及交流的細節,效率之高,回應之快,實在令人感動。當我們踏進校長室,校長熱情的歡迎與接待,亦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方原安排讓我們多看看小學部的課堂,可是當日恰好沒有英語課,而且課堂也相對少,因此便安排我們先看初中部的日常,當中包括參與早會、與英文科老師交流、觀課、與校長及老們共進午餐、最後校長還親自帶我們遊覽校園,沒想到校長還特意帶我們進入小學部,觀察不同的課堂,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小學生在校的生活日常。

我們先到禮堂參與早會,由於校舍是歷史的建築,房間間格相對狹小,因此每天早上只能容納兩個班級進行早會(Year 5-12)。校長甫站上台便將我們介紹給學生認識,大家熱情地致以歡迎的掌聲,期間老師還把一位來自year 6的女生帶到我們跟前,原來她是一位會說普通話的混血兒,爸爸是丹麥人,媽媽是中國人,看見她感到份外的親切。後來有機會跟她細談,才知道因為太多人希望入讀這所學校,她等了六年才得到入學的機會。雖然這個階段,沒有太多家課,有的也主要是課前的備課;但是父母另為她安排每週課餘均要上中文班學習。

早會開始時會先唱校歌,由校長或副校長作短短的提示或鼓勵,及有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經歷,然後再唱國歌,接著便各自返回自己的課室上課。

校方安排了英文老師Margrethe作為嚮導,也讓我們影隨她的課堂,貼身經歷和觀察學與教的日常。

Margrethe 跟我們分享,學校以「尊重」為發展的重點主題,無論是對自己、對朋友、對家人、對師長、對人類、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都要學習抱有「尊重」的心。在觀課的過程,看見每位學生的桌上都放置了筆記簿型電腦(notebook)及智能電話,但卻沒有學生會自行把玩。就這個現象我好奇向校長一問,她的回應是:「讓學生自行保管手機這個議題,在教師之間亦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有支持的、有反對的,最後他們仍決定一試。在容讓學生自行保管手機前,老師會引導學生思考善用智能產品的原則,如何有效地使用及管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如何以「尊重」為基礎去做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決定。回看香港的學校場景,與其為校園生活不斷設限,何不放手放心,給予學生自決自主空間,讓學生從中學會寶貴的價值觀和懂得做適當的選擇,並且為自己所作的選擇負責。

從Margrethe的課堂,再次見證給予空間,放手放心的力量。Grade 9考試在即,老師先向全班學生作考前溫馨提示,後再請他們決定再多看與課題相關的短片,還是繼續為考題作準備。全班一致表示要自修準備考試,教師亦尊重學生的選擇,同時亦個別邀請學生到圖書館,為需個別支援有需要多作提點,但在給予建議和指導下,老師仍將最終的選擇權還給孩子。從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也實在是看見老師對學生有很深入的認識。 而Grade 6 的英文課,驟眼看來與一般傳統的課堂沒有太大的區別,沒有精緻的powerpoint ,也沒有叫人訝異的科技,只是老師充分發揮了作為facilitator的角色,只是將任務變得多樣化、細緻的編排及有機地結合課程教學,卻甚少發言。一節45分鐘的課堂,每15分鐘左右便轉換一個與主題相關的學習活動,不斷保持學習新鮮感,讓學生主動投入的動起來。

最後,在校長的引領下,終於可一窺小學部的情況。這裡的課室空間較為狹窄,但仍見分組學習的運用,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投入參與課堂活動、尊重聆聽及學會表達所感所想。

晾衣架上掛滿了老師孩子們的讚賞

結束今天的訪校活動,起步離開校園之際,瞥見眼前的每一件學生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只要留心觀察,絶對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

想想我們身邊的同工、我們所寶貝的學生,與眼前的情境不謀而合。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看來很相像,卻又很不一樣。為何我們仍期望和要求每一個人都須按著某一些看似合理的準則,將獨一無二的個體標準化?

若能嘗試透過更多的溝通和了解,真正找著教育同工和學生的needs和背後的root cause,我猜這該是讓教育不再使人心累、不再教人感到沉悶和毫無意義的不二法門。讓我們先學著放心、放手、學著彼此尊重和信任,來經歷一場不再一樣的教育創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