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 Chung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6 min readApr 26, 2019

--

誰不希望自己是聰明的人
誰不希望什麽都能得100分
誰會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
誰會願意聽到“你真的好笨”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的殘忍
有些道路沒有直通那扇門
有些游戲結果不一定要獲勝
有些收穫不在終點只在過程
我們不會心灰意冷 我們會給自己掌聲
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門
其實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爲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1. 同理心看學生

這是2002年新加坡播映的電影《小孩不笨》的主題曲。這齣電影取材自新加坡當時的教育情況,勇敢地揭露了精英主義教育制度的狹隘性。十多年來,絕非無人關注這個問題,然而社會步伐走得太快,仿佛沒有空間讓社會、讓教育界停下來思考緩解的方法。結果,今天我的學生仍然跟我說「讀不成書,我很無用!」、「再努力又如何?反正學不會、考不好!」、「鍾老師,你放過我罷啦!」、「我無夢想。」筆者任教的班別多是弱班,在我眼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個失敗者,經歷連番測考的挫敗,漸漸失去自己,甚至放棄自己。真的很心痛!其實這班學能不強的學生真正需要什麼?

Empathy Map of 同學A
Empathy Map of 同學B

在Reconnect Day,我利用了這難得的機會,跟兩位中三轉讀職專的舊生認真交談。在傾談中,我留意到兩樣事情。

一、她們轉讀職專後,對未來、對自己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對自己要求多了。同學A的表現尤令我欣慰,轉校短短一年,她在髮型設計行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半工讀的情況下,她的思想言談變得成熟多了。「我很幸運我轉讀職專的想法得到家人支持,但更多同學是在家人的反對下,被迫繼續讀沒有興趣的科目。」在教育制度不斷篩選學生的情況下,原來我們的學生甚少空間選擇學習什麼,結果放棄自己、感到迷惘的學生事例比比皆是。同學A明顯是較幸運的一個。兩位舊生的分享,讓我反思到不同興趣、能力的學生,真的應該教以不同的東西,讓她們有機會建立自己的舞台,才能不受限制。

二、我們一直以為教得多,學生就會學得多、學得好,但最後發現教師吃力,學生抗拒,教與學瞬成最大的苦事。兩位舊生都不約而同表示中學教的東西「很難」、「無能力」掌握,這情況其實又豈只在中學出現。在連幼稚園也在學習A for Astronaut(太空人,你不是不懂吧?!)、T for Trolley(手推車,這還需要查字典的!?)的環境下,教育很像走得太急,急得有點變態了。(別敏感,也不必急著投訴用詞欠文雅,這「態」只是指學習的形態而已)上述所說的是指知識層面的教育。然而,相對起知識層面的教育,我覺得更要讓學生在個人成長方面經歷更多成功,學會欣賞與被欣賞、學會彼此體諒,才能建立「健康」的人格。

無論是精英的學生、或者學習動機低的學生,更甚是我們各位的同工、或是我們的社會,都應多一點同理心,少一點批評。

2. 同理心看同工

這個星期經歷了無數次分享的環節,對於平日不擅長表達個人情感的我來說,真的感受良多。原來被理解、被欣賞,對於我這個早已不是學生的人來說,原來也是很重要的。每每社會的青年人出現什麼問題,矛頭都會直指教育界,仿佛這是教師的錯、校長的錯,社會輿論的可怕令到教育界人心惶惶。但誰又會理解,每一位教師、校長也承受著各種各樣你我都不清楚的壓力?社會太多批判,欠缺諒解,人人都不快樂。「細表姐,你唔開心啊?」年僅三歲的表妹,尚會皺起小眉頭關心周圍的人,但今天大家是失去了關心身邊人的本性嗎?不!只是大家都明白關心完後,還是要向現實低頭。

在多日來了解Design Thinking這套思維方式後,我覺得很值得帶入學校,無論是學生的層面,還是同工的層面。Design Thinking 教會我不要忘記每個人都有其長弱項、每個人都有其需要,只要從心出發,找到學習的價值、意義,學習就已經發揮果效。Eric 分享的提子乾的故事,提醒了我每個學生都有懼怕的東西,在減少強迫學習的情況下,有沒有空間把學習開放給學生選擇?先別焦急,Design Thinking的其中一個原則是No Judgement(不評價)。到底怎樣開放學習?怎樣發現學生的長短處?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和大家一起研究,交流意見。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維

以往我們制定一些學年計劃、活動,大抵是根據PIE三個步驟建構出來的。P是指Planning、I是指Implementation、E是指Evalution。然而,上星期的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讓我重新發現,Planning的首要步驟不是老師認為學生需要什麼學習,反之是回到學生身上。到底學生需要什麼?(What our students need?)

社會之不斷有進步,人們生活愈來愈便利,原來全因同理心所然。視障人士引路徑、天橋的升降機設計、關愛座等硬件配套,無一不從用家的實際需要入手,設計出新理念。這是第一步。

第一步:EMPATHY

從同理心入手,了解需要後,就要不斷探索背後種種的成因。到底學生為什麼有這樣的需要?這是第二步。

第二步:分析背後成因(DEFINE)

找出不同的成因後,便要決定針對某個成因(the problem)制定解決方法。How might we solve “ the problem"?」最後容讓各位成員拋出不同的意念,再共同建立一個新的實驗雛型(Prototype)。

第三及第四步驟:IDEATE AND PROTOTYPE

這不只是一個以用家為本的設計思維方式,對我而言更是一個Co-Owner概念的衝擊。一個人的智慧有限,對於用家的需要可能看得並不透轍,但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在大家平等討論,彼此分享、交流的基礎下,原來會發現人的觀察有很多盲點。平日會擔心發表太多意見,會拖慢會議進程,結果往往發現意見集中在一小數人身上,會議反而不能有效率完成。我想,Design Thinking 中Co-Owner的概念,實在很值得引入平日科務會議、或課堂討論中;而創新,的確是很需要集合很多人的觀察、想法才能萌芽的。分享以下一條關於Design Thinking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20hSIJN7o

No Judgement、分享、構思

--

--

Joey Chung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第三屆創新教師,希望在這裡記下每個心靈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