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師是農夫 — 關於展示學生作品的反思

我不時想像自己就是農夫,學生就是種子,而教育的過程就是讓這些種子好好發芽,讓他們好好的生長。在成長時可能會遇見很多困難,但因年幼未能獨自面對,教師就是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孩子可以慢慢的長大。

不過,我又有多認真看待這些孩子每天面對的環境呢?

不論在哈薩克還是在英國的學校參觀中,其中一樣令我最大的啟發是教師或校長所精心設計的校園環境:以學生作品為主軸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習的班房、圍著班房的主題設計。

在XP School中,”展示”這個概念圍繞著整個校園。進了學校的每一個牆壁及天花也不難看見學生的作品,有的是以紙皮製作的藝術作品,有的是學生的主題畫作,也有的是學生創作的詩句,甚至有些是學生對某個科學概念解釋的海報。每一個角落也沒有浪費。

連儲物櫃上方也是展示學生作品的地方

一進校的環境已經能看見學生最近在學校學什麼(沒錯,XP School牆上的展示會不停更新)。大部分展示中也可以看見學生為何要學習這個課題,學習一開始的問題是什麼。跟我們導賞的兩位學生隨意在牆上指出他們的作品,隨口就能說出那個課題是在學習什麼。在言語間能感受到他們對學校展示出他們作品的自豪加上一點的害羞,他們指出作品時很想我們看得見,但又有點覺得不好意思指出來,也許是他們覺得不夠完美?

但這也正正是令我覺得深刻的地方:他們把每位學生的作品也展示出來。

學生獨立的作品集合成群體的作品

想起在香港,每次家長日/開放日總是要把學生的成果展示,我也很容易地把學生的作品進行挑選,選上我看為上得大場面的作品。畢竟有嘉賓到來,要做得「好好睇睇」。然而,對學生來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口𥚃說「過程才是最重要」卻只貼出「最佳成果」的作品。這樣學生會感受不到嗎?

想起在哈薩克的BINOM School參觀時,一位女生介紹一幅IGable的牆時也流露過一種自豪而又害羞的眼神,原來那幅牆是她和同班同學共同創作的作品。她介紹時雖然也有抱怨一下有些同學不太落力去幫忙,但也能看見她開心的笑容。我相信在她心𥚃開心的不是這個作品有多好,而家有機會作品被看見。而被看見對他們來說已經很滿足,已經足以讓學生感受到其實學校是在意他們的。

展示的機會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意學習的過程

曾聽過一位媽媽分享:「BB其實不笨,我們的一舉一動也都看在眼內。」

我想,學生也其實很聰明,老師的一舉一動也看在眼內,我們是看重他們的學習過程還是成果,他們心𥚃其實是知道的。

--

--

Dexter Kwan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現職中學物理教師;熱愛天文與觀星,亦花掉不尋常的時間思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