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屋走到社區,再由社區走回學校

Terence Tsang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2 min readMay 26, 2020

了解藍屋所走過的保育之路,以及保育機構的理念後,彷彿為這幾天的培訓活動下了一個總結。

在走回學校的同時,腦海中浮出了以下的幻想。

學校出現了來自深水埗的街坊,在參加由學生設計和製作的活動,也有學生在操場的另一邊介紹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以及對社區發展的想法。其餘的學生則走出學校,走訪區內不同的地點,根據自己的「passion project」進行學習,有的化身為小記者,去採訪區內發生的事情,有的化身為園藝師,了解區內樹木發展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大家也面露笑容、也渴望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學習是與生俱來,和飲食一樣,是人們基本需要之一。然而,學校的學習彷彿將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拿走,並將「學習框架」加在學生的頭上。學習從此變得有特定目的,但卻與現實脫節,令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抽離出來。

再者,人是活在社區之中,所有的學習也必定是為了能在社區生活而存在,而社區的處境亦為學生提無了各種和樣的學習機會。更要重要的是,回歸社區,為處理和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才能夠將學習變得貼地,亦能夠讓學生所學化為實際的操作,同時亦活生生地回應了學生的問題:「為甚麽我要學這些東西?」

教育界談了數載的自主學習,也能夠完整地展視出來。在香港無論是談自主學習,還是談跨學科學習,也離不開最終的DSE,故此所有的工作也是仿其形,而沒其魂。這裡說「仿其形」,即是連最基本的「似似地」也做不了,學生不能自主地選擇學習的領域、不能自主的選擇學習的內容、更不能自主地選擇學習的深度,因為要考DSE,入大學。所以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知識管理,則是做自己的筆記;所以學生可以自主地管理時間,則是回家後可以選先做功課後溫習,還是先溫習後做功課。

如果我們能夠提供更多跨學科的學習,由各種不同的興趣出發,再將之設計為不同的學習歷程,由學生的PASSION開始,以走進社區,展示成果為目標,與他們共建不同的學習歷程,我相信學習動機必會回到學生身上。

小記者,你們今個星期的課業是反思在採訪得到的資料,再想想何以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當中有甚麽人和事在互相影響,其成因是甚麽?

小園藝師,你們今個星期的課業是這區樹木的分佈,以及人們活動的需要,設計一個比現在更舒適的社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