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芬蘭學習歷程
探訪芬蘭學校第一回:Hyvinkään Sveitsin Lukio School
7/5/2018 芬蘭之旅 Day1
踏入萬塔機場的一刻,感覺到這裡與香港的溫差,但柔和的陽光映照下,反而這裡的7度並非想像中寒冷。 在前往中央車站的過程中,路經的景色怡人,有許多青蔥的樹,這是香港難見到的。
放下行李後,便匆匆趕到 Hyvinkää 探訪Hyvinkään Sveitsin Lukio School。這所高中的學生分為兩個stream: natural science 和 general studies。學生可自由制定自己的學習歷程,揀選相關學科(類似香港大學reg科),於高中第三年會通常分兩期應考國家公開考試,大學的取錄會看學生的國家公開試成績、學校的成績及大學自設的入學試。芬蘭的高中生其實一樣面對考試的壓力。
校長熱情款待我們,也讓我們觀察這裡升輔主任的工作,也觀了這裡的社會科學課-企業家精神、化學課及英語課,教學法上主要是直接教授及分組討論,學生容許於堂上及討論環節使用電話或電腦搜尋資料,但看得出老師在設計課堂上的分層教學及照顧學習差異上,花了不少心思。在英語課中不止以Kahoot遊戲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甚至讓學生制作Kahoot! ,加強學生的投入感。
探訪芬蘭學校第二回:Asema School (國際部)
8/5/2018芬蘭之旅 Day2
來到芬蘭的第二日,我們今日到 Hyvinkaa 的 Asema School (國際部)參觀,這裡是9位學生的小班教學,每一位教師會教一班的所有科,教師在時間表設計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及彈性。從管理與組織的層面上看,這裡的層階較少,組織溝通更迅速有效,在充足資源下,教師可以照顧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學習差異。
在教學法上,教師有就課堂的建構及教材設計花不少心思,如於數學課中,利用協作學習以玩拼圖形/類似bingo 的遊戲來吸引學生學習乘數,過程中揉合著「讓學生選擇」「Empowerment」及「給予機會締結成功感」的元素。此外,於第一位老師的英文課中,就不同的主題(旅遊、太空及購物等)準備討論提示紙,紙中會將該主題較常用而艱澀的概念列出,配以提示問題促進學生討論,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同時,學生的學習進程亦都具透明度,每日的essay 功課題目在每個月初都會早派予學生。而第二位老師的英文課則強調「Learning by doing」的元素,讓學生制作自己的書籤。
探訪芬蘭學校第三回:Puolimatkan Koulu School
9/5/2018芬蘭之旅 Day3
時間過得很快,在芬蘭的第3日,我們來到Puolimatkan Koulu School,這所學校的學生是grade1 至9(即香港的小學至初中),與上一間小學學校一樣,它們跟據芬蘭教育部指引,小學部每班會有“Home Room Teacher”(類似香港的班主任,但這裡是Home Room Teacher 會教大部分的科目(除語言的科目)談到語言學習的部分, 每個學生均需要逐年學習一種外語(這所學校會有德文、法文、英文及瑞典語)四年會學習到四種外語,其後可選擇一種語言(second language)深造。
不同的是,我們由10點開始遊覽學校,這所學校的設施較先前兩間學校完備,亦相對之前兩間的學生國際化,有不少學生來自南美洲及東南亞地區。芬蘭教育的資源是由city government 以學校所收的學生人數來分配,這所學校的人數較多 。
說到學校的校訓,這所學校其中一項是信任 (trust),這正是我覺得芬蘭教育制度成功的核心:對學生的信任、對教師的信任、對學校的信任,這裡看重的並非成績,而是育人的重要,全「人」發展的重要。在這裡,學生擁有充足的自主權,決定怎樣學習,甚至學生可選擇坐在一些健身球上(例如:ADHD 的學生坐在健身球上反而更專心) ,運用的教學策略十分多元化,學生在學習中由好奇心轉化為學習樂趣,再由學習樂趣沈澱成為學習技能。照顧學習差異的背後,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學習的真正意義呢、對「有效課堂的準則及定義」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