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追求「超我」/「無我」

河上鄉

在前兩天,我們外出去到河上鄉和生活書院體驗一下自然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從認識生態價值和保育、了解本土水耕文化到推行鄉村式發展,都令我獲益良多,不只是知識層面上,態度和價值觀上都有所改變。

最近常常提起的「以人為本」,我開始有所懷疑,懷疑在於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上,是否都是需要「以人為本」,人與大自然是否有着主客之分?人使用大自然資源是否理所當然,在地球上人類使用土地/環境作城市規劃是否該這樣理直氣壯?在河上鄉認識到環境生態受着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威脅,物種面臨絕種的危機,本土農業文化的衰落,濕地生態失衡等,這都引證着人類物種太霸道。另一方面在市區重建計劃裏,部分社區被仕紳化(gentrification),一棟棟高高在上的私人樓宇/商業大廈都反映着人愈來愈離地、非人性化 (dehumanized),愈趨向消息主義的物質世界。

有時將人退後,以環境為本取代以人為本,反而可以達至生態平衡、共存、共生、共學的概念,邁向和諧。在聆聽和接受自己,放下自己,進入無我的境界,中國哲學思想 — — 大公無私,不再只注重個人利益,真正與大自然共融共存和連結。或配合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superego) 道德價值追求,去體現出多樣多元的共融環境 (harmony in diversity)。

事實上,我希望並相信城市/發展規劃可以同時保育環境和生態,並行發展,亦照顧其他小生命的需要,體現所有生命都是平等,就正如長春社的保育工作者講,本身蟲沒有好壞之分,提出益蟲和害蟲的分別只是人類的角度,因為萬物是講求平衡。我相信我們只要保持謙卑的心,善待環境,一定能夠永續自己所住的地方/城市。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

--

Cassandra Lau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Art is Life.” There is no absolute definition of “art”. It is hard to tell but we can create space and curat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student to experienc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