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時間表,真的對學生好嗎?

行程滿滿的學習

剛剛過去的星期行程滿滿(可以skip,直接看第二段)。在饒宗頤文化館環境下學會聆聽自己;實地考察河上鄉如何進行生態保育;在生活書院的體驗即使在細小的校園環境,利用自生環境為主題認識平日忽略的生活細節;在MakerBay不知情下只有 30 分鐘為學生設計及「製作」的創新產品;在Preface 認知現今科技可以改變現實世界現時的習慣;參觀南豐紗廠利用活化地方,讓年青人了解過去香港製衣業的過去,透過選擇合適的租戶推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中影響消費者,最後支持初創企業回饋社會。

以上是兩星期課堂的行程,另外,自己在放學後仍需要陪伴學生準備機械人世界比賽,假日被安排監考,在完全欠缺休息下🥱,渡過一星期的非人生活,腦袋簡直是頭昏腦脹🤯,完全「實曬」,不能運作。

作為成人👩🏻‍💼 🧑🏻‍💼,都需要時間休息及沉澱一下,讓自己細味當中的感受。如成人都需要時間過濾,為什麼現時的學生👩🏻 🧑🏻沒有「留白」的時間?是學校的功課佔滿了?還是家長背後安排了很多「贏在起跑線上」的活動呢?令學生背上沉重的壓力,無法好好擁有「留白」時間,憧憬對未來的幻想。

在求學是要求分數的制度下,大部分的老師在教學上永遠以傳授書本📖的知識為主,因為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及應為最有效的方法。但今天聽了南豐作坊在選擇投資初創企業下時,除了是 idea 之外,是看 founder 的 passion 及共通能力,正正他對該 idea 的執着,若該 idea 的成功是可以為社會的改變。而 founder 們的共通能力,是如何培養呢?現時的學校沒有一個科目稱是共通能力,只是可能只時一年內、某一科、某課題進行的 group project,但在課時不足之下,加上近年因疫情影響,老師願意在課堂內培養共通能力難上加難。

共通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解難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難怪現時的學生願意在我的志願會寫上成為「電競選手」,當然他們是喜愛「打機打不停」,但現時的遊戲多以團隊形式進行,其實在有組織及有策略下進行「打機」,我不否認這是可以培養共通能力,學生為了與「不認識的隊友」交流,他們願意與對方商討策略,哪怕對方不是說廣東話或自己熟悉的語言,亦願意使用其他語言,甚至使用科技解決問題,如:Google translate 翻譯內容,好讓大家仍能交流。其實利用「留白」時間,讓學生真正體驗一名「電競選手」的訓練,可能他們會認清現實,不再幻想,但我不會否認「打機」的過程的確培養學生某些共通能力,可能比較下,與為做而做的學科 group project 更有效得多。

最後,請還學生「留白」時間,哪怕他們用作 “hea”,但起碼這是個可以喘息的空間,停下來方可對未來充滿希望。

--

--

Queenie YEUNG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第六屆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創新教師。一名設計與應用科技科教師。係學校搞科研科到天昏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