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考員的一天

今天是假期卻要回校幫手監考,確實有點掃興,但這份原是無聊的苦差卻為我帶來一點反思,添加了一份意義。

開考 15 分鐘後,要使用部 barcode scanner 核對學生身份和查看他們是否有出席,可能是我第一次使用,特別有感。拿著掃描器掃他們的準考證和 barcode 條碼,頓覺自己好似一位超市收銀員。我眼前的學生是貨物還是真的活著的有機體?他們的身份只是一堆數字,一個編號,他們是誰,有什麼特質,我不知道,亦不需要知道,因為我只是一個用作監察的角色(或者是機器)。掃描條碼這個舉動讓我感受到學生確確實實地被物化(objectification),每一件貨物(學生)都需要經過公開考試考評局這個 QC 品質保證,不合格就無得上架(上大學),評核時不著重每件貨品的獨特性,反而無論學生性格特質怎樣,都需要學生符合(fit in,入到罐頭)最低升學要求。學生價值就由一張張的試卷決定,所有個人特質被磨平,總之能讀書就是好材料。

我作為中國人,當然從小就被灌輸要「將勤補拙」、「勤有功、戲無益」,但是否真的勤力就會成功?何謂成功?不成功又怎樣?成功可量化?眼看這班年輕人在考核的過程中一直埋頭苦幹地書寫,很努力很努力,跌了文具也不敢撿起來,做完都不會伏在桌上休息,還是努力覆卷。請問這樣夠努力嗎?要努力多久才足夠?他有多努力你又知道嗎?請問不懂真的是努力就可解決?如果仍是不懂是他錯嗎?……

在當權者的角度,能將東西分類就能易於管理,能實在地量化 (accountability) 也有助讓數據加以分析作出改善,一切東西催向平面、數字化。但提醒一句,人是生物、有機體、活生生的,不能單靠用數字就可以理解/描述一個人。

另外,究竟監控型的社會腐敗到去什麼地步,讓試場和學校變成另一個牢獄。

充滿反思的一天。

--

--

Cassandra Lau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Art is Life.” There is no absolute definition of “art”. It is hard to tell but we can create space and curat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student to experienc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