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u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6 min readMay 18, 2019

--

美國之旅:家的感覺@Haines Elementary School

5月16日(星期四),我們再次分道揚鑣探訪學校。一所是Haines Elementary School, 另一所是Distinctive Schools. 兩所學校背景截然不同,一所位於唐人街附近,主要服務低收入家庭,而另一所則家庭背景較佳,學生的能力也較高,有點像香港的直資學校。

我選擇了Haines Elementary School,除了服務對象較接近我們學生的背景外,我也很想了解一下這所以華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學校究竟與其他芝加哥學校有何不同。

這天我們準時0730抵達學校,學生正陸陸續續回校。映入眼簾的除了有華人學生外,還有非洲裔及少數的白種人。很感激校長親自迎接我們,而負責接待的張老師更是十分熱情,原來她是一位香港人呢!大學畢業後便隻身來到芝加哥工作,因此聽到是香港來的老師特別親切。

走進會議室途中,只見入口處擺放著一份份的三明治,細問下原來是學校為一些貧困學生準備的,怕他們沒有早餐吃,十分細心。我很想嚐嚐學生們的早餐,但校長早已為我們準備了港式菠蘿包,很溫馨呢!

校長及張老師向我們介紹學校的背景,言談間充分感受到這所學校與其他不太相同,校長十分重視學生成績,並強調這是一所A+學校,並不止一次說出這所學校的學生雖然很貧窮,但卻很努力。「為何會特別注重成績?」我忍不住問。「這是因為有很多華人家長都對他們子女的學業有很大的期望,學校在這方面也有壓力。」是否華人的社會都是這樣?

校長邊解說邊帶我們到不同的課室觀察學生Morning session。觀察所得,這裡雖然都有Morning Session, 但感覺上學生比較害羞,不像前幾所學校那樣重視Greeting,而老師在部分時間也主導了該時段,感覺上未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角的果效。

愈是看得愈久,我心中的疑惑便更多。雖然這所學校是芝加哥公立學校,但無論在方向上,速度上都比較接近香港的模式,於是我們便斗膽向校長請求觀三至四節的課堂,誰知校長回覆:「你們喜歡觀哪一班都可以。」這使我們喜出望外!我們不但觀察了2節閱讀課,1節數學課,1節社會科學課共兩個多小時的課堂,部分課堂我更有機會以學生身份坐在同學旁邊與他們一起討論,感受深刻。綜合幾節課堂,我得出以下的體會:

1. 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除了學生外,這所學校的老師也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華人、非洲人和本土的美國人。觀察了不同的課堂,發現他們的教學模式也不一樣,十分有趣。較資深華人課堂上對學生的規矩較嚴謹,教學速度也相對較快,而且更著重練習,難道這是傳統華人社會老師的成功經驗?而本土美國人的那節課則完全體現了翻轉課堂的概念,注重學生在家備課,在課堂上著他們整理資料,如有不懂的地方先透過小組解決,再向老師請教。課堂上老師都是在巡視,只見學生們互相請教,老感覺上沒有甚麼指導。如果這是在香港,校長們能夠容許這樣的課堂嗎?

2. 照顧個別差異
無論是哪一節課堂,老師的背景如何,用甚麼樣的教學方式,他們都有方法照顧學生個別差異。老師十分熟悉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並能夠把他們分成不同的組別。整節課堂中,老師說的都是簡單的概念,然後讓較突出的學生進行自學,並對最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小組指導。課室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課室前面學生在自學,課室後面的老師在進行小組教學。其實,我們的分組學習,合作學習某程度上都是這樣的概念,但我們太目標為本,而忽略了教育的本義。同時部分學校仍把照顧個別差異放在Tier2處理,其實Tier1同樣可以處理得很出色。

3. 給予學生足夠空間
觀察所得,老師在每一節課堂都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學習。就算是較主導的老師,我也從來看不見他們站在課室前說教超過10分鐘,而是讓學生自發地學習。每位學生都是那樣專注,每位學生都是那麼積極。這不禁讓我再次反問自己:究竟是課程緊得我們沒法給予學生空間,還是我們信不過學生,不敢給予他們空間?

4. 鼓勵性的課室環境

我們很多時都會著重學生懂不懂,快不快,卻不知不覺中主宰了課堂。這裡容許學生犯錯,願意等待學生自我糾正。一位數學老師向我們說出她的堅持:如果我們很快便作出介入,或許他們懂得做同類題目,但當將來遇見不同類型的問題時,便會不敢做 只有讓他們自己嘗試,將來才會學懂應變。這是她的堅持。我又可以做到嗎?

午飯時間,難得與副校長相聚,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更曾在不同的洲當過教育工作者,我便把握機會向他訴說心中的疑慮。他悠然自得地向我解釋:「其實很視乎老師本身的個性。有些會較多說教,有些則較少,無論用哪種形式,都要相信學生是做到的,老師就是要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在這所學校已經是是比較平衡的。」

在Haines逗留了六個半小時,沒有看到甚麼創新的科技,也未能找到甚麼翻天覆地的改變,卻有一種家的感覺。縱使眼前的學生是最基層的,卻以一顆同理心去了解他們的需要。就正如張老師跟我說的這番話一樣:「我也曾經在香港居住,深深感受到你們當老師的壓力,也欣賞你們仍願意為學生作出改變,付出更多。將來有任何需要,請隨便聯絡我們,定必盡力幫忙。」此話既真摯亦動人。

這天,衷心感謝Haines的所有同事讓我們看到最真實的一面。

PS1. 除了張老師外,偶然遇到1位曾在香港讀中學,後來移民到芝加哥,並在Haines學校任教的老師,期間談論了不少兩地教育制度的分別。

PS2. 晚上和芝加哥公立學校的Hellen及她的同事晚飯,期間聊了很多有關美國教育的情況,真的很感謝她的幫忙!我們又交了一位好朋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