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交流之旅(一)──不一樣的參觀

Noel Fan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3 min readMay 21, 2019

今天在阿姆斯特丹進行了一次很特別的參觀活動,數十位老師被分成五組,荷蘭 Kennisland的教育專家為每組提供了不同的參觀地點和工作紙,老師們須按著指示自行前往參觀並完成工作紙的要求。

我們這一組是去參觀 The Waag,一個建於十三世紀的古蹟,最初用來防禦外敵,及後變成貿易樞紐,在往後幾個世紀也多次變更了用途。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包括:參觀這棟建築物,了解它的歷史,對比古今功能,其中很有趣的是,這個地方曾與女巫有關,我們也要思考對中古世紀歐洲巫術的看法,此外,Kennisland也提供了一個人名, 建議我們到達後可以找她, 請她為我們講解。

原以為這是一趟歷史考察之旅,誰知去到卻找不到要找的人,但為了完成任務,鼓起勇氣向其他人表達訴求,結果獲得在那裡工作的其他人員接待,並足足給我們講解了一個小時。

由於荷蘭人的英文都帶著濃重的口音,有時難以明白,唯有自己上網搜尋資料,發現原來有關這裡的歷史,大部份都可以在維基百科搜尋得到。

現今這棟建築物經過復修後,內部是一個共享空間,有多個不同的科技、科學實驗中心,進行著不同的發明和研究,也有從事教育項目的,其功能完全跟建築物的外貌和歷史大相逕庭,在我們看來是非常創新。但這裡的工作人員並不同意,他告訴我們,創新並非現代的事,其實創新幾百年前在這個地方已經開始了, 因這裡到了十六世紀,已失去其防禦和貿易功能,於是成為了當時某幾個行業的同業公會,其中包括外科醫生和畫家,因此,世界名畫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就在這裡誕生。由一個用作防衛及貿易的地方,變成進行專業交流的場所,這無疑是一種創新。

完成參觀後,我們要極速製作短片和寫好講稿作滙報,考驗了我們的溝通和協作能力,過程中,各人各按各職,竭力發揮了我們的小宇宙。

回想這次參觀,重點確實不在知識的發現,因為大部份史實可在網上找到,但整個過程中,從探索路線、尋求協助、發現創新、溝通協作、組織滙報到反思教育,最大的收穫並不是頭腦上的知識,而是能力的培養,而上述的能力都是 lifelong skills。

的確,世界已經改變,學習也應轉變。如果老師只繼續充當知識傳授者,是無法培育出能應付未來世界挑戰的下一代。在學校教育中,除了教授科本知識,其實更重要的,是建立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個人認為,是次活動充滿趣味和刺激,這趟參觀活動的模式,或許可以給予我們一點啟發和點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