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學習之旅 – 為未來做準備

Chiu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5 min readMay 22, 2019

轉眼間,已經到了荷蘭學習的第三天。早上,我們每所學校派代表探訪荷蘭的社企。子欣雖然帶病,但仍堅持前往參觀,十分欣賞,也十分佩服。同時亦感謝Amy的幫忙。

回到Spring House後,由一位女士(真的忘記了她的名字)進行了一個簡介。縱使時間不是太多,她卻教會了我們一種新工具。當我們想出一個問題時,要從多方面想想不同stakeholders的角色,嘗試從他們的角度去進行思考,並慢慢想出解決方法。

我們選擇了一個題目分組嘗試這工具,起初感覺不是太難,能寫出不同持分者的角色,但要更進一步思考出解決方法則不容易,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幸好Tracy在最後的總結部分讓我對這工具有更深的認識:「當想一個長遠改變的時候要從整個ecosystem的角度思考,部分stakeholder可以是問題的製造者,或正扮演某種角色,但不是太有效。要成功解決問題,需要empower這些stakeholders,讓他們由問題的製造者變成解決者。我們要以同理心去想想他們他們不同的處境,這樣才能拉闊我們的思維。」

緊接著我們便乘火車到學校探訪。副校長的「演繹」確實讓我們十分深刻。他在開始說話時先了解大家的情緒(情緒check in),然後了解我們今天的目標及期望。這做法除了希望更清楚我們的期望外,還可帶領部分未準備好的人盡快進入狀態,果然高招。

面對世界的急促轉變,不少學校都主動求變,為的是希望學生將來希足夠的能力應對轉變。欣賞這所學校以Personal development、Autonomy及Soildarity作為核心,並重點培養學生以下幾種能力:

1 Knowledge

2 Involvement community

3 Adressing skills

4 Using context

5 Making learning visible

我十分 同意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而且愈來愈有興趣去了解實際的運作,於是在分組參觀的時候第一時間跟隨了一位較主動的女同學。她帶著我們參觀校園,頗詳細地交代了學校的特色以及校園的生活,並從中解答了我們不少的疑問。

  1. 今天這所學校只有VWO及HAVO的學生。在時間表上,他們都沒有太多彈性,無論是語文科還是數學科,都有機會安排在下午上課。
  2. 學校設有Mentor制,每位老師都需要負責一定的學生,主要負責了解學生需要及提供適當的意見或協助,角色就像我們的班主任。負責帶參觀的其中一位學生雖然帶學習困難,但學校並沒有把她刻意抽離課堂,而是透過Mentor去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協助。學生也認同這制度對他們有幫助。從觀察所得,眼前的這位SEN學生十分有自信心,相信這要歸功於學校建立的欣賞文化,讓學生在學校感到安全。

3. 學校都有進行Project Based Learning,而老師並不只會按照最後的成果來給予分數,而是會留意過程。當然,除非有特別的情況,每組中各成員的分數是一樣的。而在分組方面,老師會安排他們跟不同的同學一組,讓他們有機會多接觸不同的同學。據他們所說,大部分同學都是負責任的,出現爭吵的情況不多。

4. 從美國一直纏擾我的一個問題:究竟西方國家的老師會否站在講台前說30分鐘?今天我又有機會再次印證這問題。而學生的答案是:這要視乎是哪一位老師,她以現時的數學老師作為例子,說他總喜歡滔滔不絕,沒有理會她們的感受;而部分老師則會預留很多的空間予學生自學。剛巧今天有一班正進行音樂課,我們不見老師的影子,只見學生都在自行練習不同的樂器,原來學生在音樂課是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樂器,老師只是從旁協助。由此可見,這視乎老師的取向及安排,絕非我之前所想的「不教而教」。

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完整地觀一節的課堂,否則我們的體會應會更多。

緊接著我們又有機會向不同的創新老師交流。各人的故事不同,創作亦不同,但有種感覺愈來愈強烈:一個人的創新未必能夠長久,整個團隊的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這位是我今天最欣賞的創新教師,她和她的團隊做得很出色呢!

這是我們組今天的總結,又學習了一個新的工具,為未來又做了多一點的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