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教育考察

踏入教育行業的第N年,這次到西方國家的長時間沉浸式的教育學習和考察是第一次體驗。好老土,但這絕對是個一生難忘的寶貴經驗。由參與innopower的第一天,已經每天重新思考教育是什麼,自己身處的地方的教育是什麼。現在身處歐洲,又看看在不同文化歷史的國家的教育會有什麼不同。

第一日humanlibrary (真人圖書館)與幾位西方前線教師進行交流後,我發現西方教育工作者非常注重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動機和個人空間。那種重視不是我們身處社會的那種常常只是口講的「重視」,而是真實睇到佢哋嘅文化,佢哋嘅思考習慣,就是對自主或自我有一種尊重。

其中一位老師與我們分享了一堂課,讓學生嘗試將圖片上的動物與自己的內心世界連結,並分享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看見近年,這種從內心深處尋找感受的方法是一種教育潮流,又是老土的用我們日常的用語,對於學生的情緒支援和個人輔導都很有用。不過除此之外此外,我自己也慢慢開始相信,在未來的人類社會,所謂Mindfulness – —自我覺察/靈修/靈性等「ability」,可能會是學生成長需要關注的東西。

參觀了兩間特殊學校De Bloeiwijzer,Light House Special,其實西方社會的特殊教育模式與香港的有著許多共通點。或許是因為智障或自閉症人士存在溝通方面的缺損,因此大家都非常關注學生是否能夠表達自我及能否與他人溝通,所以在學校內視覺策略和溝通輔助工具隨處可見。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西方的設施和所用的物料都很美觀,所謂美觀是需要空間,資源同埋對專業的尊重,想一想,係設計師和藝術家共同參與製造出來的室內設計和環境佈置,其實是一種專業,而並不是港人習慣,見到外國有些好的東西,然後我常常都會聽到一句:「喂!我哋學校都可以做呢樣!不如返到學校我哋到時做呢個?!」很多時候,新項目多了,感覺上做多了一個項目,感覺很創新,但最後就像洋務運動,看似換了最厲害的船堅炮利都好,但如果不向原點思考,重塑自己的思考模式 ,到最後都係行唔到向前。

無論在主流教育還是特殊教育,我總能夠看到西方社會對老師的自主性、精神健康和個人空間有高度尊重和包容,其實這個老土的議題,就是不知怎麼可以解決,香港有沒有創新教師?有沒有未來教師?有沒有世界觀老師?好明顯係有,只不過老師開始連自己的健康也站不住腳,連自己學習的時間也沒有,沒有空間,那有改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課堂觀察中,我發現老師沒有像香港天花龍鳳的教學策略。其中一個課堂,最令我感到意外,當時老師沒有進行教學,因為他注意到學生對於我們這些走進課室的嘉賓非常好奇,於是他讓學生嘗試向我們提問,結果全班學生都有舉手發問。當然,那不是一種完全沒有導向的談天說地,我注意到那位老師非常機智,他有意讓不擅長使用英語的學生嘗試用英文提問,佢有時會做一啲嘲諷來製造輕鬆氣氛,鼓勵學生不怕犯錯的勇於去講英文。他更引導學生向我們提出不同範疇的問題,如:興趣、文化等。過程中,學生們不斷思考及需要運用各種語文技巧與我們對話。雖然我已經回想不起那個課堂教授什麼科目,但那一刻讓我感受到學生們學到了許多豐富的內容,而且他們是在快樂的狀態下進行學習。

其中一天參加了Chris Sigaloff和Tanja Jadnanansing講座,並認識了「未來圖書館」的概念。這個概念讓我大開眼界,當然有一些疑問,第一個感覺有點像社區中心,然而,講者所介紹的未來圖書館實際上是一個公共空間,旨在讓社區人士一起學習和連結。對我這個特殊教育老師來說,我第一時間想到如何為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們學習的空間,特別是為自閉症人士。在社交互動和閱讀方面,自閉症人士存在困難,包括溝通能力的缺損、需要視覺提示以及邏輯、數理的理解能力薄弱等,這使得很多特殊學習需要的人士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閱讀。然而,一些自閉症人士也具有獨特性,他們能夠留意到或聚焦於一些非常細微的事情、有些記憶力很強、有些喜歡抄寫和模仿、而有些對閱讀充滿濃厚的興趣。如果我們能創造一個專門為智障人士而設的空間,那麼就能實現一個能讓所有人共享學習空間的未來圖書館?

現在身處英國,已經去到旅程最後幾天。我聽唔明英文的確好大障礙,但事實證明,近來常常聽到這兩個Terms : soft skill和「學習動機」,真係好重要,我有動機繼續去看多點東西,學多點東西,我有soft skill,What else can’t I d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