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創新教師之路的第二回
這星期的旅程十分豐富,開始從教育走到人群,跳進社區。要做到社會創新,需要new, valuable and practical 的意念,感謝師傅Ada 的Social Innovation workshop,讓我大開眼界,留意到世界不同地方亦在尋求創新令社會問題/需要變為特色/機遇。例如:荷蘭社區圖書館的館面設置及「套餐書箱」、英國Clink Restaurant(監獄餐廳)、巴黎的地標籃球場(Pigalle Duperré Basketball Court)等。
而Max分享的Design Thinking Process提醒了我,作為創變者是除了需要從同理心出發,了解到新一代的消費者趨勢(例如:由consumer轉為prosumer, co-creator, 由disposability culture轉為sustainable consumption, 由buy service 轉為buy experience),更重要的是要準備有「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信念,改變是不斷演化的過程。
緊接著的上星期二,我們從Human Library 活動中,能與多位想法前衛有別主流的家長交流意見,的確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這「小眾」家長如何看香港普及教育下的問題,究竟香港的教育制度有足夠的多樣化給予他們選擇嗎?
離開Goodlab,有幸得到「要有光」的創辦人Ricky Yu 招待,親身走進了深井光屋,帶給我深刻的體驗。我十分欣賞Ricky Yu 的營商觸角,在香港人的「資本階級主義」和「利他精神」社會價值矛盾的縫隙中,尋找到利基市场Niche Market,既能解決困苦家庭的住屋需要,又能為香港的房屋階梯政策中提供新意念。
同日下午,社工Suki讓我們走到灣仔的「藍屋建築群」看社區保育,同時亦親身細說保育「藍屋建築群」、「留屋留人」得來不易的歷史,當中是透過史無前例的公民參與,連結各界(居民街坊、民間組織、社福團體、各界專業人士以至區議會)成功保衛本土的邊緣遺產。這裡是一個很好的教「社區保育」議題的通識素材。
無論是Ricky 還是Suki 在社會中,亦都行走著不一樣的路,在「創新改變」中,如何讓「不願改變」的持份者改變,處理不同的持份者衝突,取得共識正是最大的障礙。當中,「溝通」及「屢敗屢試的堅毅信念」是邁向成功的必要元素。
將社會創新帶回到教育,终究學生現時需要的是什麼呢?為何總會圍繞著學生學習差異大、學習動機低的老生常談的「問題」呢?或許,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釋放」,讓「經歷」向學生說話、給足夠的touch points「機會」讓學生持續成長。這最終的目標也許應該是創新教育點子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