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學校」還是選「學習」

Terence Tsang
JC InnoPower: Fellowship for Teachers
2 min readJun 5, 2020

親愛的編輯:你好,我的孖生兒子正好分別在南葛小學與修哲小學畢業,看到你的文章後,便想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

當年在選校時,也是想著「因材施教」,大兒子,聯衫,熱愛挑戰、比較,常要競勝,而小兒子,至曳,不愛規範,好玩樂。故此,聯衫入讀了修哲,而至曳則入讀南葛。

聯衫在學校成績出眾,足球技術日漸進步,升小二時被教練指定為守門員,並作專門訓練,及後更被形容為天才守門員,差一點連波子棋也能接到。

至曳的才幹亦有所成,然而教練並沒有讓他負責特定的位置,反而讓他甚麽位置也學、也試,他試過當守門員,一球也沒接到,但他知道前鋒射門較易取得入球的目標。他試過當後衞,雖有建樹,但沒有讓球隊發揮出最大的潛力,但他和隊友之間建立了信任。在巴西藉教練的協助下,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以此為目標。

反觀聯衫在名小學修哲的日子,口邊總是說著「最強」、「不敗」的話,當然他們也能透過訓練來實踐,如果你當年有觀看修哲對南葛的比賽,更發現他們的能力比同期的小學生更強,能運用成人職業球隊的戰術「越位陷阱」,令南葛小學陷於苦戰。

我的兩個兒子也有成就,然而六年過後他們卻有天淵之別。

聯衫技術了得,比賽是為了勝利,但壓根兒不喜歡比賽,當年在球場的笑容隨風而去。隊友的合作,只因為他的強大,在畢業後大家也沒有多少聚會。

至曳變得不守常規,總能為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球技,他參與比賽只是因覺得好玩,他尊重對手,從沒有想過要將別人比下去。當初一盤散沙的隊友,現在已成為了摯友。

當年因才施教,選了學校,但沒有選教學方針,選了教學方式,但沒有留意學習經歷和經驗。

到底是:「六年的學習成果重要?還是學習的熱情重要?」

(MAX 開這個題很有趣,雖累趴,但忍不住回應,好好玩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