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偉大的橋

陳芷雯

--

陳芷雯(Zoe)的夢想是做一道橋;一道精神病康復者與大眾的橋。

她知道橋的重要性,源於中學時候的親身經歷。當時Zoe的表妹精神出現了問題,到她家暫住。誰知表妹很不妥,幾天幾夜失眠,語無倫次,還有幻聽幻覺。正如一般人不了解精神病一樣,Zoe的家人也不明白為何表妹會這樣反常,甚至以為表妹是撞邪,想要去求神拜佛。後來Zoe懷疑表妹精神出現了問題,主動去向醫生求助,才幫助她找上治療的正確之路。

那次以後,Zoe覺得當一座橋的角色很重要,於是她修讀社工,並在畢業後加入了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精神康復會在社工界算是很先鋒很有新意念的機構,早在50年前,當時的創辦人便想到向政府申請青山醫院後的農地耕作,藉以讓精神病康復者學習技能和重投社會。

近年機構的市場營銷也做得很好,他們開了綠色生活店330,裝修好看,還有賣復康人士種出來的有機農作物,例如香茅、洛神花,我們都可以輕易在店內買到。雖然機構算是創新,但Zoe還是參加了創新力量,希望可以更上一層樓。她這樣解釋:「前線社工很多時是對準了一個對象的需要,但是作為一個管理層,我覺得應該要想得更遠,要學習如何造福一群人的需要。」

精神病復康者的需要是什麼?入行七年,Zoe都以大眾接受復康人士為目標,希望做到社會共融。但原來有時過分強調反而適得其反。在倫敦的考察期間,去過的一間舊消防局讓Zoe有很深刻的反省。該舊消防局被改變成二合一綜合大樓,一邊廂是藝術空間,另一邊是露宿者中心。特別之處是兩個中心共用同一個門口出入,搭乘同一部電梯,結果是看藝術的人有機會接觸露宿者;露宿者也有機會親近大眾。更妙的是當露宿者發現要與社會公眾人士接觸,在衣著舉止上都更加注重。這是一個不花氣力卻成功讓弱勢和大眾好好融合在一起的一個方法。Zoe明白到有時政策不必「try too hard」,只要為有需要人士製造一個平台,讓事情自然發生,反而事半功倍。

到底精神病康復者需要的其實是社會大眾的接受?還是有其他更迫切的需要?當Zoe和精神病康復者深入聊天,便發現他們因為情緒的影響,在生活上有很多困難,就如最簡單溫飽這門課,精神病患者也可以處理得很糟。譬如說早午晚三餐都吃杯麵,又例如有患者不懂得好好分配食材,同一塊豬肉不斷翻熱吃足一整星期。不好吃也算了,營養效益存疑才是問題。於是比起要幫助這批人融入社會,Zoe現在更着重於解決他們的需要。

她想為服務對象製作一些簡單的餸包,他們可以在農莊購買或者由復康人士充當速遞員送上門,簡單十元廿元,他們便可以吃到南瓜炆排骨、梅菜蒸茄子等等又健康又美味的家常菜。Zoe希望藉此活動提供一個平台,讓精神病康復者可以吃得更好;也讓充當傳遞員的復康人士為自己找到一個工作,找到自己的滿足感。再下來餸包可以推廣到供一般社會大眾購買,於是充當速遞員的復康人士便有一個機會,自然地,不突兀地與社會大眾接軌。

其實,一座橋不必起得很高很大很美,也不必滿橋點綴。簡單如一塊木板,只要能夠讓兩岸的人能走到彼此的世界,那麼這就是一座很偉大的橋了。

--

--